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以儿童为本”理念引领下的现场教研 ——以大班“故事大王比赛”活动为例(一)

作者:朱涤瑕  日期: 2023-02-16  点击:

要:以儿童为本,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准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存在幼儿教师对此理念内涵认识不足和理念与行为脱节等情况,给园本教研带来障碍。本文阐述了通过现场教研,帮助新老教师深刻领悟和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以儿童为本,现场教研

 

正文:

以儿童为本,是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准则,这句短语像口号一样早已深深印在每个幼儿教师心中,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儿童为本”不论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但同时我们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存在:有些老师说不出“以儿童为本”的具体含义;有些老师把“以儿童为本”简单等同于对儿童要倾听要等待等方面,而对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深入落实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策略(1);还有一些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习惯于师本位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等等。种种现象表明,对理念字面意义的理解不等于对理念内涵的理解,对理念内涵的理解不等于在行为中的贯彻落实。对于老教师来说,一些活动早已司空见惯,如何帮助她们突破既定思维真正践行“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对于新教师来说,如何加快她们从领会理念到落实理念的步伐,这些都是我们在教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尝试开展现场教研,依托大班传统活动---故事大王比赛的开展,业务管理者和老师一起走进教育现场,开展现场研讨,帮助新老教师深刻领悟和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活动一:故事大王比赛开始报名啦

案例描述

大四班万老师在班里宣布要进行“故事大王比赛”,孩子们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举手报名的孩子更寥寥可数。

老师问没有举手的轩轩:“你不是挺爱讲故事的吗?怎么不报名?”轩轩说:“我不会成为故事大王的。”老师鼓励他:“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做不成呢?”而欣欣说:“我也做不了故事大王,还是让小米去”。小米是大家认为讲故事比较好的孩子。小米却说:“我不想做故事大王,没劲。”

尽管有老师的鼓励,但是幼儿仍旧看起来兴致不高,大部分孩子都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现场研讨

万老师提出问题:孩子的反应出乎我们的意料,中班时候,参加这个比赛孩子报名还是挺积极的,所以我们也一直以为孩子是喜欢参加故事大王比赛的。现在该怎么办? 

主持人:故事大王比赛是由老师发起的,我们先来作一下课程价值判断。

老师一:这个活动能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二:能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锻炼孩子的胆量,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等等。

老师三:孩子从小班起就有听故事的熏陶和讲故事的锻炼,孩子喜欢,家长认可和支持。

主持人: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故事大王比赛值得开展。

讨论下一个问题:由教师引发的主题,当发现孩子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做? 

大家讨论后,认为应该先分析一下孩子不感兴趣的原因。

老师一:我认为以前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的时候,一般是老师指定选手,孩子没有自主权,所以报名不积极。

老师二:大班孩子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都比较强,我认为有的孩子是怕输掉比赛才不愿意报名的。

老师三:故事大王比赛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是否可以利用相关绘本或故事让孩子们体会输赢的意义,再进行动员。

反思与调整

当我们打算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时,应该先对活动作价值判断,而正因为这是一个传统活动,因此大家会不由自主忽略此环节,这也是给以后类似活动作了一个提醒。本次研讨中,当发现孩子不感兴趣时,主持人及时地引导大家补上了这个环节,因为只有在老师们都认可这个活动的价值时,才会更有信心参与到后续的研讨活动中。

当发现孩子们对活动不感兴趣时,老师能改变以往一发现问题先找对策的做法,而改为先从孩子身上分析原因,并且在在分析原因时,能更多地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等出发,这是“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经过大家的争辩和质疑,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应该认真地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了解真正的原因,再作调整。

活动二:谁当故事大王

案例描述

万老师再次组织幼儿谈话:幼儿园要举行故事大王比赛,老师想再听听你们的想法。

(没有幼儿回答)

老师追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能当故事大王?

幼儿:当然是讲故事讲得好的。

幼儿:去年有大班的哥哥姐姐到我们教室来讲故事,老师说她们是大王,我也想做个给小班弟弟妹妹讲故事的大王。

(此言一出,好多孩子跟着附和)

老师:可是幼儿园给每个班级就两个名额,我们要选出最棒的选手,代表我们班级去比赛,成为故事大王。(这是我们预设的问题,其实自从上次报名发现孩子不积极后,园部已经考虑调整比赛方案了,这边不过再想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办?

老师这样一说,气氛稍微热烈一点了。

幼儿:我们就选萱萱和小米去比赛,她们会成为故事大王的(这两个孩子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讲故事比较好的)。

幼儿:班级里每人讲一个故事,最后大家选出最好的(这个是以前比赛的通常做法)。

有幼儿反驳:这样没意思,时间太长了,我们不想听了。

幼儿:我们可以在每个小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厉害的去班级比。

这个新的主意一出,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她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老师再征求她们的意见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同意了这个建议。

现场研讨

万老师:之前孩子们有过小组讨论时代表发言的经历,没想到她们会把以往的经验借鉴到故事大王评选中,我觉得很意外,也很高兴。

老师一:从孩子们前面的讨论来看,说明我们以往的比赛形式不管怎么改变,还是出自老师的想法,体现儿童本位不够。

老师二:我觉得小组比赛挑选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学习和发展契机。

老师三:我也认为小组比赛让每个孩子参与的机会更多,还能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老师四:我们是否要关注一下组内能力弱的孩子?

主持人:如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不论是能力弱还是能力强的孩子,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才是最适宜的。

反思与调整

孩子们从无精打采不感兴趣到兴致勃勃,这带给老师惊喜,也触发老师思考。老师反思自己体现儿童本位不够,还有老师关注到幼儿个别差异,这些改变都是可喜的。最后,在主持人提醒下,大家达成几点共识:

一,关注一下各个小组的分组情况,学习有关小组学习的理论,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参加。

二,明确老师的角色定位:注意对幼儿的观察,适时引导但不过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