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涤瑕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涤瑕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1

    环科园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涛

    大树幼稚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亚敏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娜

    艺术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倩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晓燕

    宜兴市太华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烨

    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徐馨

    徐舍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淑熠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洁

    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情兰

    实验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和桥周洁

    和桥中心幼儿园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浅析幼儿园单亲家庭的育儿工作现状与指导策略

作者:马倩  日期: 2023-02-16  点击:

浅析幼儿园单亲家庭的育儿工作现状与指导策略

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马倩

摘要: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爆发式发展的二十年,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带来婚姻家庭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家庭关系开始瓦解,对个性的追求导致中国离婚率直线上升。单身爸爸、单身妈妈,见怪不怪,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类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实现对单亲家庭的育儿指导我们探索和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最终选择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其主要的目的是打破孤独的家庭教育模式,通过不同对象的交叉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教育模式。在群体帮助下,弥补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的教育内容缺失,最大限度实现单亲家庭幼儿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家庭的关爱,得到成长的温暖。

 

关键词:幼儿园 单亲家庭 指导策略

 

正文:

一、现状分析:

单亲家庭的育儿工作现状

现状一:另一半的缺失

1.经常性家庭成员的缺失,或是没有爸爸,或是没有妈妈,家庭成员不能生活在一起,让孩子们不能感受到一个正常的家庭状态。

2.幼儿的教育是双向的,需要父亲的阳刚,也需要母亲的温柔。过刚过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现状二:无法调和的负面情绪

1.幼儿家长多数年纪都不大,家庭的离散对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经常性的烦恼,导致家长情绪的不稳定。

2.幼儿因为家庭缺失一方,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低落或是诚惶诚恐的状态,其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全然无故地沉浸于童年的幸福当中。

3.父母之间,因为争抢孩子,或是探望孩子,容易出现矛盾,甚至矛盾在孩子们的面前爆发,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导致幼儿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到性格。

现状三:沉默的幼儿

1.情绪不高,郁郁寡欢。

2.对任何活动提起不来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思维的活跃度不够。

3.有负罪感,觉得自己是家长的累赘。

 

二、原因探究:

1.家长自身认识不够

对于家庭的离散,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可能带给孩子的伤害。很多家长片面认为,孩子还小,只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孩子是能够理解,且能够健康成长的。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物质条件的满足能够替代父母双全带来的安慰。父母在,能够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自信心,能够“肆无忌惮”挥霍自己的童年。父母的分离则带给孩子无尽的恐惧,经常会感觉被抛弃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根本无法理解,会给他带来终身的伤害。

2.幼儿园有效干预不足

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幼儿园还停留在传统的指导干预模式当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明孩子现在是跟着爸爸生活,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设计非要孩子的妈妈到场,这种一厢情愿的教育模式只会制造矛盾,毫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学校的有效干预上,如何实现正常孩子和单亲家庭孩子一样的游戏,一样的成长,幼儿园需要全新的思考和改变。

3.全新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建立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沿袭的还是传统的模式。内容和形式,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诉求,所以出现上面种种现象,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健康家庭模式下的幼儿教育已经无法继续,需要针对特殊家庭,设计一套全新的教育开展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群体的,应该适合所有家庭状态的幼儿,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抛弃家庭带来的负担,让幼儿实现自我“忘忧”,快乐成长。

 

三、案例呈现:

案例一:开学初,老师需要统计孩子父母双方的信息,可是只有憬憬的“妈妈”那一栏是空着的,于是,老师拨通了憬憬爸爸的电话。电话中,憬憬的爸爸一直很回避提供孩子妈妈的信息,但是,也没有明确表示俩人的婚姻状况。

第二天,老师向孩子求证爸爸妈妈的情况。憬憬说:“奶奶说了,妈妈是坏人,她想要把我带走,再也不送我回来了。”过了几天,憬憬的妈妈主动联系了老师,表示想要见一下孩子,但是孩子的爸爸又交代过老师,不要让孩子妈妈见到孩子,这让老师陷入两难的处境。

案例二:一次春游活动中,萱萱和爸爸在一起游戏,一起分享零食“爸爸,我昨天见到了妈妈,为什么今天她不来?”萱萱问。因为妈妈很忙,下次就来了……”孩子的爸爸回答的很勉强。“你骗人,上次你也是这样说,她也是这样说,我知道你们离婚了,你们不想要我了!”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做了,跑到一边坐着,生闷气。留下不知所措的孩子爸爸。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对其指导也是个性化色彩浓厚,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要做到面面俱到,兼顾所有的孩子,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四、策略探究:

观察摸底,互动沟通

首先,我们认为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就家庭情况做一个摸底。问卷内容应包括婚姻状态,孩子跟谁在一起生活,家庭经济状况,目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有哪些?针对幼儿园教育有哪些意见建议等等。问卷是以私密的形式提供家长,幼儿园承诺为家庭保密,获得信息仅供教育开展实用。

1.一对一的观察

在广泛问卷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时间,就单亲家庭做逐一访谈。访谈地点、出席成员由家庭决定。访谈不特设问题,完全采用一种自由谈话的方式。谈话应以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家长的行为方式,思维特点,结合这些观察所见,为每个孩子建立家庭档案。

2.理解性的沟通

何为理解性的沟通?即站在家长的角度,将心比心,围绕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沟通,这样容易形成共性话题,且能达成沟通效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应多启发家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也应寻找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情况,还有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就孩子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开诚布公地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而当家庭矛盾升级时,也不应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给孩子带来伤害。案例中,跟随爸爸生活的孩子,对妈妈有着很大的偏见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认为“妈妈要带走他”,经常会不开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去给孩子做工作。“妈妈也很爱你,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太对,但是你要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们……大家都很爱你”接着我邀请憬憬最好的朋友和他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很快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憬憬的情绪也慢慢了好了起来。同时,老师也跟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能够用平和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

(二)模糊对象,泛化实践

婚姻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且牵扯到监护人和孩子脆弱的心理防线。在针对单亲家庭育儿工作的指导上,我们要慎之又慎。

1.谁来参加都可以

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开展上,家庭方面,不特定参与对象,爸爸、妈妈参加都可以,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可以参加。学校要体现出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尊重。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要给与更多的关注。

2.幼儿是中心

针对单亲家庭育儿工作的指导,在实践上,要始终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无论是什么样的亲子活动,无论涉及到什么内容,家长只是陪衬的角色,绝对的角色始终是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照顾,但绝不替代幼儿自身的作用。要逐步养成幼儿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幼儿不断超越自我,自信荣誉的精神。要引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养成关心父母的品质,这样,很多问题在泛化的实践开展中,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灵活形式,不拘一格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特殊的,心理也最是敏感。针对单亲家庭育儿工作的指导,我们要做到形式灵活,不拘一格。

在案例二中,孩子因为妈妈没有陪伴参加亲子活动而难过,除了及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开展亲子活动时,打破原有的家庭结构,将游戏分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可以是自己家庭成员的一方带着孩子游戏;第二阶段,将所有的家长签名化,放在箱子里,孩子们抽签,选择家长进行游戏;第三阶段,自由组合阶段,将孩子们分环节,一个孩子由多个家长(家长性别上要照顾到男女比例适中),或是一对家长引导多个孩子开展游戏。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不同性别家长带来的温暖,在有趣的游戏实践中,帮助单亲家庭孩子消除家庭成员不完整的缺陷,在愉快的游戏中,忘掉烦恼,健康成长。

针对单亲家庭育儿工作的指导,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两条,首先是家园的有效沟通,其次在于家园双方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那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客观来讲,单亲家庭有很多问题,我们做出以上的探索,也只是一个尝试,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细致观察,结合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更深入实践尝试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矛盾,善于化解矛盾,通过发扬幼儿性格中的优势因素,化被动为主动,配合灵活多变的观察应对,相信单亲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而又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