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美工游戏的支持策略
摘要:
美工区游戏是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一类游戏。在美工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创造与表现。美工区游戏应该是对主题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美工区独立于课程而存在、美工游戏形式单一、幼儿美工游戏水平不高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本园实际出发,认为美工区创设应该紧跟课程的开展,并通过行动研究,提出了在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美工区游戏的支持策略。
关键词:
班本课程 美工游戏 支持 策略
正文:
区域游戏之所以深受幼儿喜爱,是因为其自主性。但同时对教师观察能力、解读能力、支持游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游戏需要教师的支持,尤其是美工游戏。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正确定位自己在美工游戏中的角色,敏锐观察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游戏支持,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美工游戏的开展,同时推进班本课程的建构。
一、紧扣课程脉络,优化区域设置
美工区分为欣赏区、材料区、操作区和展示区。将美工区隔离于角色区,让孩子安静创作固然可以,将美工区设置在自然采光好的窗户边,离角色区不远,方便区域间互动,也非不可。将创作和欣赏相结合,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大胆创作,那便是合理的。
在班本课程建构过程中,美工区给孩子们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同时,教师如果能紧扣课程脉络优化美工区设置,那美工游戏既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延伸,又能促进课程新的生发点,从而服务于班本课程的建构。
如大班班本课程《我是小小兵》,让原本就对解放军有崇高敬意的幼儿对解放军有了更多的探索兴趣,有的孩子在美工区画起了阅兵仪式中的解放军以及我是小小兵的形象,充满童趣的小兵形象引发了教师带孩子去部队实地参观的想法,于是,参观军营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孩子们带着画板、拿着画笔走进了军营,回来后,他们把在军营的写生作品张贴在展示区,又引发了一轮新的建构军营、用彩泥捏一捏小兵形象等游戏。
跟随班本课程发展,美工区设置不应局限于教室的某一区域,美工游戏也不应局限于美工区,只要孩子有需求、对孩子发展有价值,美工游戏就可以走出教室,可以在其他游戏区,利于区域间互动,更可以在户外。
比如小班班本课程《秋日游园会》,本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但孩子们在欣赏幼儿园秋日美景以及分享美食的同时,还把美工区搬到了户外,在班级美工区中,孩子们对树叶制作的树叶“小怪兽”、树叶书签很感兴趣,于是就萌发了捡一捡秋天的树叶来给小树制作“树叶裙”的想法,孩子和老师一起捡了树枝拼接成树干,用彩色纸制作裙子,搬到户外后,用捡来的各种各样秋天的树叶贴在彩色纸上,给小树穿上了漂亮的裙子,让秋日的游园会变得格外有意义。
二、关注幼儿兴趣,合理调整材料
在投放美工区材料时,应关注幼儿的经验以及学习和发展需要,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美观性。可以是购买的、自制的、师幼和家长一起收集的,还有各种自然材料,真正体现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既可以提供纸盘、毛线、毛根、彩纸等低结构材料,又可以投放模具、积木、瓶瓶罐罐等半成品,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创作需求。
如中班班本课程《鸟》的建构过程中,在观察、饲养鹦鹉之后,美工区的孩子们开始绘画。但是,从幼儿绘画作品来看,他们画的鸟基本都是圆头、半圆的身体、三角形尾巴、半圆形翅膀,最多加一些皇冠、花朵等装饰,可见,孩子的绘画还停留在原有经验。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绘画兴趣,同时也发现了孩子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及时提供了画板,孩子们将画板拿到自然角,开始对着鹦鹉写生。孩子们的画丰富多了:有的孩子将笼子都细致地画了出来,有的孩子画的是鹦鹉低头啄食的样子,有的孩子画的是鹦鹉翅膀处线条重复、流畅,将鹦鹉扑腾翅膀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各种鸟,教师捕捉到孩子们对鸟的创作兴趣后,还调整了欣赏区的材料,除了班级饲养的鹦鹉,还有一系列其他鸟的图片、大师作品等,于是,一系列鸟的创作活动诞生了:刮蜡画、泥塑、撕贴画等。教师还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折纸示意图,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同时,教师鼓励孩子们将折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并将同伴、教师给予的解决方法呈现出来,支持孩子继续游戏,也达到了经验共享的目的。有的孩子提出,看不懂平面示意图,于是,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将折纸的过程一步一步贴成了一个新的示意图。更直观的折纸示意图,满足了能力弱的孩子的需求。教师还提供作品展示墙,让幼儿将自己的折纸作品展示出来,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
再比如大班班本课程《灰姑娘》,由于班内孩子对彩泥感兴趣,且彩泥手工做得很是出色,所以孩子们全部使用彩泥制作了灰姑娘的整个故事情节,故事中的形象,可以说是捏得栩栩如生,但是反反复复捏这个人物形象,孩子们很快失去了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看到大厅中有木质的盒子,盒子当中摆放了一些其他班孩子制作的人物形象,于是孩子们就问老师,为什么要放在盒子里,我告诉他们这些叫故事盒子,可以将他们捏的人物形象放在盒子中,再加上场景,就好像在看一个个电视剧目,孩子们也想试试,可是没有那么多木质盒子怎么办,孩子们开始动脑寻找可以充当木质盒子的材料,很快,家中开蛋糕店的来来说他的爸爸经常用翻糖制作小动物或者人物放在蛋糕盒子里,他们也能用啊,第二天来来就把盒子带来了,大大小小都有,孩子们很快商量好了大的做哪些场景,小的做什么,并且动脑寻找来了小块木头积木、纸箱、泡沫、矿泉水瓶等制作了楼梯、水晶鞋、南瓜车等,他们还惊喜的发现蛋糕盒是透明的,利用起来好像一个个伴手礼,特别的精美。
可见,美工游戏的材料,除了提供预设的一些常规性材料外,还应根据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及时优化、调整新的游戏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游戏的深入。
三、识别发展需求,鼓励创作表现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关键词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很多教师迷茫于小班幼儿的创作能力,于是在幼儿美工游戏时“放不了手”,事实上,班本课程前期经验的积累,已经为幼儿创作与表达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做的,是扎实前期的课程积累,注重美工游戏现场的观察,及时识别幼儿的发展需求,鼓励其创作表现,并做好后续的材料跟进。
以小班班本课程《可爱的小刺猬》为例,小六班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饲养了一只刺猬,在观察、饲养刺猬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知了刺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身上长着尖尖的刺、跑起来快快的小短腿、散发出特殊的气味,碰到它它变跳起来或者缩成一团等等。小刺猬成了小六班孩子的好朋友,还缓解了孩子们的入园焦虑。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刺猬,老师将刺猬放到了欣赏区,孩子们在创作区画起了小刺猬,每一张都独一无二的。入园两个月的孩子,凭借充分的感知与欣赏,积累了关于刺猬的经验,然后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心目中刺猬的模样。从画里还可以解读出孩子们对于刺猬的刺印象非常深刻,每一张画上的刺都大大的,有的比身体还长,这正是他们特有的表征。
再比如小班班本课程《是秋天呀》,孩子们用捡回的树叶制作了“树叶小可爱”,还制作了书签,感受了秋天的美。在户外体能锻炼时,正好遇上幼儿园重新规划迷宫,留下了很多的树枝,当时的我们只顾着带孩子们在迷宫附近的小山坡玩滑索,并没有留意这些小树枝,很多孩子玩着玩着,手里就握着一把小树枝拿过来给我们看,捡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就让他们把树枝带回了教室,一开始并未放在心上,经常看到有孩子在美工区把玩这些树枝,发现他们很感兴趣,我们就开始思考要如何利用起来,于是就问孩子们,树枝可以干什么,淇淇说我们秋日游园会的时候用大树枝做了一棵树的树干,那小树枝也可以做树啊,我们一想对呀,当然可以,于是开始搜索相关的图片,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将树枝和美工区的木片结合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树枝微景观,也就是一棵棵小树,再贴上捡来的小树叶,孩子们经过美工区的时候都会去看一看、摸一摸,爱不释手。
技能不是传授的,观察才是孩子绘画最好的老师。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小小的孩子,在美工游戏中,往往能表现出大大的创造力。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践行,教师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有了一定的改变,许多幼儿园都逐步从园本课程过渡到班本课程,让课程更加满足幼儿的个体需求。在美工游戏中,也不再是单纯追求技能的习得,而是落脚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有益经验的获得,比如观察能力、表征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美工区的设置也不再独立于主题,而是紧跟课程的开展而创设。不盲目追求预设性材料的铺满及成人视角的美观,而是以幼儿兴趣为导向,服务于课程。再换言之,美工游戏,本身就是课程!
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支持,不断促进幼儿美工游戏的开展,从而助推班本课程建构,让幼儿不断获得有益经验,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曹姣.湖南师范大学2016
[2]主题背景下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美工区材料投放及其运用的实践研究[D].张美玲.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幼儿园美工区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行动研究[D].赵凡奇.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