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班本微课程构建(二)
作者:陈茜1 日期:
2022-08-30 点击:
次
在解读幼儿的行为中,教师发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究。而且,幼儿的语言能力也有提高,会用因果句表达毛茸茸长胖的原因。
2、以幼儿为本,支持幼儿行为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地发展。教师充分利用班级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使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经验建构中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获得来自自身经验的成长感。
在与毛茸茸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要给毛茸茸造一个房子。造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材料造房子?如何造房子?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探究、实践。在为毛茸茸画好房屋设计图后,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他们的伟大工程。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大人后决定用木头来造房子。面对收集来的木条、木板,浩浩说:“我们要先把这些木板切断,切成我们想要的大小。”“可是我们不会切啊,怎么办?”“我们还是去请老师来帮忙吧。”
基于幼儿的困难,教师发现幼儿没有使用钉子、锯子等生活经验。与幼儿商量之后,幼儿与教师一起在班级里创设了一个“木工厂”。教师在“木工厂”中提供钉子、锯子、钳子、手套、木块等材料,幼儿通过在区域中的尝试、使用,获取使用工具的经验,并迁移到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之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班级环境、材料给予幼儿支持,帮助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迁移,解决微课程中的困难。教师在指导中做到了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科学引导幼儿,这些行为推动微课程持续发展。
3、寻找探究点,促进最优化发展
在班本微课程“你好,毛茸茸”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科学解读幼儿的行为,发现其学习与发展,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寻找探究点,促进最优化发展。比如,在一次散步中,孩子们发现毛茸茸离家出走,最后在幼儿园的轮胎堡垒上找到了它。“咦,毛茸茸怎么上去的?”“你看它有翅膀,肯定是飞上去的啊!”“可是我家的鸡也有翅膀,我没看到它们飞过。”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毛茸茸到底会不会飞”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从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他们认为有翅膀的动物都会飞。在查阅资料、绘本阅读、调查讨论、对比观察后,幼儿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都会飞。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从“鸡”出发,展开对鸟类的探究,感受生命的价值,引发幼儿对周边环境与动植物关系的认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无形的,他们学会了触类旁通,学会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幼儿通过探究的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四、持续反思,推进微课程
班本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程,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随机的、多变的、长
时间的。因此需要教师能在宏观上设计好实施框架,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站在前一个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巧妙的方式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帮助他们进行新经验建构,并推动之后的微课程研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方式方法,以支持微课程顺利进行。
五、顺应天性,持续微课程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教师应捕捉幼儿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
欲。教师可以不断增加活动的难度,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不知不觉,毛茸茸已与孩子们相处八个多月,悦悦一边看着毛茸茸一边问同伴:“长大了的毛茸茸怎么没有生蛋呢?”“下蛋好像需要公鸡!”“肯定是它太胖了,不想下蛋。”
追随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母鸡下蛋的条件”,幼儿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养鸡场、科探区实验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过程中的新问题源源不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驱使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这就持续了微课程的开展。
有幸地,毛茸茸成为了我们班的课程资源,引发了幼儿讨论、争辩、猜测、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各地各幼儿园的资源都是不同的,如果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发现利用幼儿身边资源,那我们的课程资源就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
班本微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变成了学习者,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支持幼儿的需求,才能帮助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拥有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