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让规则有温度 让品德见成长

作者:宗杨  日期: 2025-04-07  点击:

让规则有温度,让品德见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始终认为,这门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道德教育贴近生活,让法治观念生动可感,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 

1. 从生活出发,让道德教育“活”起来

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思考。比如,在教授“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秘密天使”活动: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名同学的名字,在一周内默默观察并记录对方的优点,最后以匿名方式写下赞美卡。当孩子们收到来自同学的真诚赞美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欣赏他人,更深刻体会到尊重的力量。这样的课堂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让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为习惯。 

2. 让法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法治观念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尝试用体验式教学让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在讲解“规则的作用”时,我组织学生玩“没有规则的足球赛”——撤掉所有规则,让学生自由踢球。结果,场面很快混乱,孩子们纷纷抱怨“不公平”“有人犯规”。这时,我再引导他们讨论规则的重要性,并共同制定班级公约。通过亲身经历,他们明白了: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让社会更有序、更公平的保障。 

3. 情感共鸣,让价值观“扎根”

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情感共鸣。在“感恩父母”这一课中,我没有直接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调查”——记录父母一天做了多少件事,并尝试体验其中一项(如早起做早餐、整理房间等)。第二天分享时,许多孩子红了眼眶:“原来妈妈每天要做这么多事!”这样的课堂触动心灵,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4. 关注成长,让教育有延续性

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但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慢慢显现。曾经有个学生脾气急躁,经常和同学冲突。在学习了“情绪管理”单元后,他主动制作了“情绪选择轮盘”,每当生气时就转动轮盘选择“深呼吸”“数10秒”或“找老师帮忙”。一学期后,他不仅学会了控制情绪,还成了班里的“调解小能手”。这样的转变让我深深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是在教条中灌输,而是在生活中滋养。 

结语:教育是播种,静待花开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就像一盏灯,照亮孩子成长的路。少一些灌输,多一些体验;少一些训诫,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空洞的道理,多一些真实的情感。当孩子们能在生活中践行所学,当规则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当善良和正义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