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事”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专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作者:白勤丰 日期:
2025-04-06 点击:
次
“微叙事”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专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精选叙事素材,贴近学生实际
在六上法治专册教学中,教师们发现第一单元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存在,明确国家实施法律会保护我们的权利,维护我们的自由,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亲近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这一课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应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法治事件或案例,作为“微叙事”的素材。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第三课时“法律作用大”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和法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则,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激发学生探索法律的好奇心。
例如:课前,同学们分好小组对近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选择。请每一组展示自已选择的热点新闻进行介绍。
事件1:一女子未戴头盔被交警拦下,但是却拒绝接受处罚。
事件2:市政府为残疾人小李哥哥安排好了就业岗位,这让大学毕业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小张哥哥产生不满:"凭什么他残疾就能由政府安排工作?"
事件3:市中心一个十字路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闯红灯被机动车撞翻在地。交警到来后却开出了非机动车驾驶人员负全责的处罚书。对于这一处罚,非机动车驾驶员表示不满,周围的群众也议论纷纷。
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案例,结合资料进行小组探讨,并请组长分享各组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后发现:“一盔一带”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小张哥哥的事儿让大家了解到法律让社会更公平,机动车免责让大家知道法律帮助真正的受害者,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学中选择生活中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替换教材中的部分案例,带着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法律作用,实现学习活动从书本和课堂向生活延伸,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场域,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内化法治意识,从中领悟法治精神。
(二) 创设叙事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六上法治专册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而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对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不太感兴趣,而情境是具体可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链接学生生活,创设适合的情境,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与教材、与生活产生共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内化知识,激发情感。比如《我们是未成年人》一课,课前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开始,链接学生实际生活,创设了未成年人在交通旅行时享受优惠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知未成年的特殊,从而顺利切入“未成年人”这一探究主题。接着活动一使用“国家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通知”这一时政新闻来创设情境,聚焦游戏这一热门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未成年人特点的思考,为后面第二个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和动机,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法律知识应用到生动的法治教育中来,利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
(三)引导思辨讨论,提升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使用的辩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规意义上的辩论赛,而是根据法治教学内容,针对问题或困惑等,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经过思考、争论、交流等实现对法治内容的理解。法治教育专册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法律思辨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证据来看待不同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发出合适的思辨话题。如《我们是未成年人》一课活动二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12岁是准许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当过小学高年级段的班主任的都知道,五六年级屡屡发生学生私自骑自行车甚至电动车上路的情况。所以,教学中添加了这一案例话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辨,找出法律依据,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满12岁的孩子不能骑自行车上路?车技很好也不行吗?有家长陪同可以吗?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讨论辨析进一步明确:12周岁以下的孩子对道路交通规则不完全清楚,遇到突发状况应对能力比较弱,12岁以前的孩子又易冲动,爱逞能,容易发生危险,即使有父母的陪同,也无法完全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12周岁以上的孩子才有能力适应、应对道路上的行驶状况。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体会到了法律的温度,增强了守法的意识。
这节课的第三个活动“责任在肩我承担”,也采用了思辨的方式,以学生身边“做家务”这一日常小事为载体,课本上设置了王阿姨和律师的观点,让学生在经历思辨的过程中明白,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社会上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形成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培养法治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未成年人,很好的体现了思政课程的育人导向。
(四)拓展实践活动,深化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行为,形成法治自觉,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之人。在六上法治专册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微叙事”的内容,可以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法律知识,践行法治行为。
又如:在教学完《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课,我们设计了“我是宪法宣传员”的实践活动,它是以国家宪法日、全国“宪法宣传周”为契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争当宪法宣传员,齐做守法小公民”的大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校、走进社区,通过调查采访、观摩研讨、参与志愿服务、收集与处理信息等方式参与学科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锤炼法治思维、践行法治精神的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邀请法律工作者进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法院,采访法官,参加社区普法活动等来拓宽法治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敬畏法律、严守法律的观念。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部分。
“微叙事”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精选叙事素材、创设叙事情境、引导思辨讨论和拓展实践活动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未来,随着法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微叙事”策略将在法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