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公共生活有秩序》备课思考
宜兴市徐舍小学 闵迪
知行合一:
1. 在“小实验 大道理”环节中,以“秩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拥挤、没有顺序地上车会有哪些危害,并结合课前谈话的有序场景,让学生了解有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在上车,这一日常生活小事件中去遵守秩序:排队、谦让。
2. 在“识标志 懂标志”环节中,提前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公共标志”的资料:标志的含义、可能会出现的场所及作用,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让学生关注到我们身边的各类标志,通过交流,明白公共标志的作用、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根据出现的标志,去遵守相应的秩序。
3. 在“识标志 懂标志”的“应急车道”部分及“共参与 守秩序”环节,开展情境模拟训练,并渗透一些法律法规,向学生传播遇见不文明行为的解决方法或自己在面对一些情况时该如何遵守公共秩序。
4. 在“群策力 明秩序”环节,让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公共秩序,同样渗透一些法律、准则,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参与感与责任感。
5. 在课后延伸的环节中,以“我能守秩序”集章卡鼓励学生将本课所学落实到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6.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有秩序地收拾书本、材料,离开教室,这也是这一节课知行合一的体现。
真实情境:
在最初教案中,我创设了“临临、津津外出旅游”的大情境,以临临、津津的视角去发现旅途中的生活标志以及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但这个情境有以下缺点:1.临临、津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频率过低,仅限于开头、结尾以及串联环节中的提问;2.将学生从情境中剥离了开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了整个情境。对此,我做了改变:情境变为“我们和临临、津津一起外出旅游”。在这个情境中,让环节可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其他游客人一起上车时,如何既保证自己的安全,又不耽误发车时间;在高速路上堵车时,能否占用畅通无车的应急车道;在旅途中,见到的公共标志有什么作用;在高铁上遇见“大声打电话”这种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怎么做;平时遛狗时,应该怎样去遵守公共秩序;在一些日常的公共场合中(学校、马路上、商场、电影院、医院、公园),我们需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这样既给了学生一定的真实感,又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惑。
发展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在“识标志 懂标志”中的“应急车道”环节、“共参与 守秩序”环节中,通过贴近生活的真实小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践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道德要求,落实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在“识标志 懂标志”中的“应急车道”环节、“共参与 守秩序”环节中,均有法律法规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规范约束自身行为,并自觉遵守法律。
责任意识:其实,责任意识贯穿于本课所有环节之中。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公共秩序,就需要他们能够成为秩序的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这都离不开对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小实验 大道理”“识标志 懂标志”中的“应急车道”环节引导学生能有序参与公共生活,“共参与 守秩序”“群策力 明秩序”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公共秩序的建立中,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