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三下《同学相伴》教学反思

作者:陈陆云  日期: 2025-04-02  点击:

    《同学相伴》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同伴交往的快乐,培养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与搜索结果中的课例经验,本课在活动设计与价值渗透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优化分层引导与深度实践,具体反思如下:

一、成功经验:情境浸润与活动赋能
1. 游戏化活动激活具身体验
    通过“蒙眼画脸谱”“同学相伴吃香蕉”等游戏设计,学生以具身参与感知合作乐趣。例如,蒙眼协作画五官的任务,既锻炼分工能力,又通过“监督员”“大众评审”角色设定强化规则意识。这类活动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有效将抽象的合作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实践。
2. 生活化情境唤醒情感共鸣
    以“集体生日会”“营火晚会”等真实校园活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同伴互助的温馨场景。例如,通过“风车转转转”互动环节随机展示班级生活照片,学生分享故事时自然流露情感,深化对“群体归属感”的理解。

二、存在问题:参与失衡与深度不足
1. 内向学生参与度偏低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中,部分内向学生成为“沉默观察者”,导致其独特性未被充分挖掘。
2. 价值内化停留表层
    对“为何必须包容同伴”等深层问题引导不足,削弱思辨深度。
3. 家校社协同断层
    “家庭优点清单”“社区采访”等作业因缺乏跟进机制,部分家长反馈流于形式。例如“家庭亲子活动”未设定具体互动指标,导致家校共育链条断裂。

三、优化方向:分层设计与生态重构
1. 构建梯度任务链
  • 外向学生:担任“矛盾调解员”,主导“诚信驿站”社区实践;
  • 内向学生:通过“悄悄话信箱”匿名分享感受,或担任“观察员”记录同伴互助案例;
  • 行动力强者:延伸至“社区文化探访”,调研邻里合作案例。
2. 技术赋能深度探究
    利用VR创设“虚拟冲突场景”,让学生在匿名角色中体验被孤立感,激发换位思考;借助AI分析课堂语音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依据(如识别发言频次过低的学生)。
3. 家校社协同延伸
    设计“家庭合作档案”,要求家长记录子女一周同伴互助行为并附具体事例;联动社区开展“无人售货摊”“共享图书角”等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社会互动中践行合作准则。

    本课需在“活动趣味性”与“育人实效性”之间寻求平衡,让“同伴相伴”从课堂共识转化为学生的终身交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