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万里一线牵

作者:钱颖  日期: 2025-04-01  点击:

万里一线牵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里一线牵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单元定位,教材与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板块设置,课后拓展,板书设计。

一、单元定位

请先看单元导读。本单元题目为“多样的交通与通信”,是对“交通与信息”这一主题进行系统的社会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意义,进而提升学生作为交通生活参与者、通信生活参与者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交通、通信的变化发展,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政治认同;同时感受身边变化,了解家乡发展,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增强责任意识。学会遵守交通、通信的基本礼仪和法律法规,养成法治观念中的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本课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让学生在形成科学的社会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方法,逐步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交通与通信”主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上是螺旋上升的,在三年级上册“安全护我成长”单元“安全记心中”板块中,侧重从安全角度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和通信领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再次聚焦“交通与通信”主题,《四通八达的交通》从学生的出行体验和了解的交通工具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懂得交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出行方式;《慧眼看交通》旨在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交通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万里一线牵》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通讯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文明通信的行为习惯,遵守通信中的法律和道德要求。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清楚了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定位,我们来走进教材。本课的课时划分非常清晰,一课两个主题框,各成一个课时。

《万里一线牵》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第三课。这一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里的“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和古代的通信方式,感受古代通信的艰难,体会现代通信的神通广大。在学生认识和了解现代通信方式的同时,学会选择和利用各种通信方式,学会有效地利用通信手段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本课内容紧承前两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飞速发展的现代通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师需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三年级的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对现代通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通信方式。通过了解通信方式的变迁,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会通信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学生对古代通信的艰难以及背后古人不断探索、创造的精神理解得比较片面。面对不同的通信情境,合理选择通信方式时,学生大多数考虑的是自己的便捷,而忽略考虑通信对象、时间、费用等因素,需要教师重点加以引导。

三、目标设定

基于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多样的现代通信方式,初步感受通信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2.了解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合理选择通信方式,掌握基本的通信方法。

3.了解古代通信方式及其艰难,感受人们不断探索创造的精神。

其中第一、第二点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第二点,正如我在学习分析中所说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基于这样的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四、板块设置

环节一:了解古代通信,感受智慧与艰难

一、游戏激趣,引出“通信”

首先以游戏“你比划我来猜”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我出示词卡“兔”,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一组猜的又快又准确。在传递词卡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就在体验通信的过程,最后由我说明通信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了解古代通信,感受古人智慧

接着我说明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信息传递的需要。顺势引出古代通信方式。由于我执教的班级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收集网络信息较为困难。因为我直接以微课形式向孩子展示了古代通信方式的变迁,由此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看到的发表观点,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

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看过的电视剧或者历史故事,部分学生继续补充自己课外了解的古代通信,我相机补充“竹筒传书”和“鱼传尺素”。

此时学生能感受到古代通信方式的多样,但与现代通信比起来,他们第一感觉便是落后。难道古代通信就只能在他们心中留下落后吗?肯定不是的,于是我询问“古代劳动人民为传递信息创造了这么多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有学生说古人非常聪明,也有学生发现了通信方式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好。由此学生感受到古代通信方式背后古人的智慧,在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人们能利用人力、畜力、声音、火光等方式实现沟通,不断探索、创造,真的非常了不起。

三、探讨古代通信,感受背后艰难

再来回看古代通信,认识其不足之处。联系生活,学生就会发现这些通信方式存在着受天气限制、时间耗费长、传播距离有限、容易受外力影响、不够精准等问题。接着通过阅读角的两个案例,具体感受通信的艰难。通过关注“一千五百千米”,假如快马每天奔跑250千米,算一算唐玄宗几天才能得到消息?就算是古代很快的邮驿传信,也延误军情。从案例二中也能感受到古代报火警传递的信息极为有限,十分艰难。由此完成了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

环节二:认识现代通信,学会合理选择

一、 了解现代通信,感受其发展

正因通信如此艰难,才有了通信发展的动力。播放视频“我国现代通信事业

发展历程”。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我国通讯不断发展,用时越来越短,沟通越来越便利。这时再进行古今对比,如果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让唐玄宗得到消息?学生任选一种现代通信方式都能快速地把信息传递给唐玄宗,由此进一步深刻感受到现代通信的便利。

二、认识现代通信,感受其特点

接着让学生回顾生活,你还知道哪些现代通信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发电子邮件、快递、钉钉等,我补充发传真,并介绍其特点。

为了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方式的特点,我设计活动“为你点赞”。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单,想到通信方式的一个优点,就点一个赞,组内交流,补充点赞卡,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能根据自己生活及资料单的内容,发现现代通信方式在时间、费用、便

利等方面的优点。刚开始点赞比较少的写信和电子邮件,也能通过小组间的相互补充,发现它们的长处。由此学生感受到多样的交通各有优势,给生活通信带来许多便利。这就达成了我第一个教学目标。

如何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合理选择通信方式,既便利自己又考虑他人?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此我创设情境9月我要去看亚运足球和龙舟赛,想把一些精彩瞬间和激动的感受分享给亲人朋友。我可以用哪些通信方式?”大家为茵茵出谋划策,她可以用哪些通信方式?并说明理由。有学生说可以视频通话,实时分享赛况,他们也能看到精彩的比赛。马上就有学生有不同意见,如果亲人朋友刚好工作很忙,他就接不到你的视频了。而且爷爷奶奶如果没有无线,接视频通话费用很贵。我觉得应该用文字记录,发微信,可以保存很久。也有学生认为年长的家人不认识字,你用文字他们看不懂,应该拍小视频发群里。

学生观点尽情碰撞,我相机总结面对生活中的不同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既要方便自己,也要考虑通信对象、时间、内容等因素,由此选择更适宜的通信方式。接着学以致用,回顾自身生活,小组交流:你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过合理选择通信方式的经历呢?

 

 

学生充分交流并从是否考虑到“通信对象、通信时间、通信内容”三方面进行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改变原有对通信的认知,将合理选择通信的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活动讨论中中完成深度学习,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

环节三:结合时事,感受神通广大

一、 天宫课堂,感受神通广大

利用天宫课堂,学生说感受。再通过思考我们能听到天宫课堂,背后靠的是

什么?向学生讲解卫星通信的发展,天链卫星精准稳定的通讯保障,为人们搭起了一条条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真正实现“万里一线牵”,让学生深切感知身边的通信神通广大。

二、 回顾通讯发展,体会探索精神

 接着出示我国通讯发展史,19世纪电报的诞生,我国从2g空白、3g赶超,

4g并行,5g超越,再到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感知背后的探索精神。由此与古代的探索相呼应,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未来也将继续进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至此,本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全部达成。

五、课后拓展

但学习到这儿就结束了吗?鲁杰教授就曾提醒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课外、重度、校外的生活连成一片。同时考虑到下节课有个调查表的任务,于是提前布置作为课后作业,既承接了本课学生对通信发展的探索兴趣,又为下节课感受通信的飞速发展做了铺垫。

六、板书设计

都说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请看,这样的板书设计做到了重点突出,直观地展示了学习方法。据此,我的教学设计已经全部介绍完毕。课后通过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课的亮点有以下两个:

一、活动体验,走向深度学习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的核心特征,“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在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合理选择通信方式的经历时,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很有话说,纷纷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积极根据评价要点进行评价,改善认知。把注意、思维、记忆等因素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这是一种积极的体验,由此也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以评促学,落实核心素养

  素养视野下的评价需要学生成为主动的评价参与者。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达到以评促学、知行合一的效果。对于“如何合理选择通信方式”这个知识点,从得出结论到回归生活,学生全程参与,并且这个评价标准还会延续到课后生活,真正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提高了作为通信生活参与者的能力,落实了本课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