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优化为抓手,实现深度学习
魏伊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就要在课堂中融入能力、品格、意识、情感、认知等要素,激发学生的深度问学意识,让他们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中,更为全面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深究单元学习目标、深挖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学习方法指导、深探教学过程评价,每个过程都值得思考,以深化学习方法指导为例。
首先,可以多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六上第7课中“权力行使有边界”时,因有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权力行使有什么边界?权力行使为什么要有边界?权力要怎么行使才不会超越边界?开展挑战性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先弄懂题眼“权力边界”的概念,进一步探究权力行使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出权力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本理念。如此,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进行分解。
其次,可以多引发一些追问。一问一答的交流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无法解决学生个性化的疑惑。例如,六上第8课中“我们是未成年人”,学生会追问类似“如果有人犯了偷窃罪,可是他第二天才满 12 周岁,怎么判?”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各种疑惑,思维活起来,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学相长,这也正是书中第四点说的“以协调发展为补充”。
最后,可以多一些实证。法治教育立足于国家法律制度,寻根于法律条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些乏味、深奥。如果直接分析法律条款,学生很难入心入脑。教师多从新闻、身边找时事案例来讲解法律条款的运用,学生更感兴趣、更易接受。例如,第9课中“守法不违法”中的“活动园——悔恨的泪水”是个典型的生活案例,学生都能对杜某某的不良行为以及处理他的措施进行正确排序。但这样还不够,杜某某的监护人对其犯罪形成过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结合电影片段,告诉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我们最亲的人,但他们的行为不一定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好处,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供给力,深化学习方法指导,优化课堂,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生成,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在感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