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作者:宗杨  日期: 2023-02-15  点击:

统编《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

第一框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公民意味着什么》是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第一课。本单元共两课,“公民身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逻辑主线

 

单元逻辑结果图

 

我们是公民

 

 

 

 

 

 

 

 

公民意味着什么》是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13条 “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发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编写的。本课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帮助学生掌握法律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引入国籍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接着介绍了公民身份是如何取得或丧失的,强调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学生能掌握判断公民身份的方法。最后介绍了“公民”一词的历史渊源,强化“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认识居民身份证,引导学生关注身份证正反面记载的信息,介绍身份证的用处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我是中国公民”,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同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含义,知道公民和国家密切相关。

2.通过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等方法,学生学习获得中国国籍的两种方式;学生能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确认中国公民身份。

3.追溯“公民”词源,明白公民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珍惜自己的公民身份,树立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国家密切相关,取得我国国籍有出生取得和申请加入取得两种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识公民身份

(一)公民身份是共同的

1.出示学生生活照,说一说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2.引导发现: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我们共同的身份是公民身份。

3.初识自己是中国公民,揭示课题。

(二)了解中国公民含义

1.出示宪法关于中国公民定义: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明确公民身份与国籍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问题的愿望。通过法律条文介绍,让学生对公民身份的确认有初步的认识,为之后的内容做铺垫。

板块二、知从何而来

(一)了解国籍取得方式之一:出生的方式取得

1.观察出生医学证明,找出能表明国籍的信息。

2.习得取得国籍的第一种方式——出生的方式取得。

3.了解其他能证明自己公民身份的证件:户口簿、身份证、护照等。

4.第一场头脑风暴:列举不同的人员,判断他们的公民身份

5.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归纳推出中国公民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学习探究引发思考: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中国公民,是不以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政治表现等来区分的,强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进一步夯实中国公民的概念,并区分“中国人”“外国人”以此归纳推出公民的概念。

(二)了解国籍取得方式之二: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1.创设情境(老师和Peter走机场边检处通关通道),引出冲突点,猜测公民身份。

2.习得取得国籍的第二种方式——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国籍。

3.第二场“头脑风暴”: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学生代入式思考探究“我”是否为中国公民。

设计意图:利用冲突点引出国籍的第二种取得方式: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由此,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国籍和公民身份是可以变化的,判断一个人的公民身份,不是看他的外表,也不能只看他的出生地,而是看他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第二场“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思辨中明白:公民身份并非随意可得,而必须要符合法律条件才能确定。

(三)了解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容易

1.认识部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2. 观察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数据图,强调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和数量,让学生感受到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容易,从而要倍加珍惜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

板块三、 爱公民身份

1.看微课,了解公民起源。

2.对比我国《宪法》对公民的规定,谈感受。

3.总结提升:公民身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公民身份,做一位合格的中国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上公民含义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公民”概念的起源,通过对比强化“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公民身份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提升了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