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作者:宗杨  日期: 2023-02-13  点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闵迪

结合新课标,细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道德与法治》这一书后,我对自己过往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对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进行了反思,对今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了思考。虽然此时此刻,我的思考与感悟可能还是不深刻,但它们为我今后的教学活动开启了一扇新的门、照亮了一段新的路。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从“问题16: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部分获得的感悟。初看到学业质量,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便是“成绩”。如何知晓一个班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呢?我最先想到的方法便是大家常见的纸笔测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而然地被我迁移运用其中。每至期末,想要知道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学得怎么样”时,我们便会出一份满是选择、判断的考卷,让学生机械化地答题。然后根据对错评改考卷,出分数,给等第。

在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这样的评判方式真的恰当、合理吗?正如书中所说“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时代,我们已经无法以知识为基础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程度了”,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这本书中的“问题16”这一部分都清晰地告诉我:不恰当、不合理。

书中提到“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学习某些课程内容之后会具有的某种行为表现进行的描述。如果某个学生的行为表现符合这种描述的要求,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达到了教学要求,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框架表,我觉得当下我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努力实现“教—学—评”的统一,将评价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加深学生的行知体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活动、表达及体验,虽然在农村小学难以开展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但是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情境教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适时地做出评价。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着眼满足儿童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儿童实际的道德困惑。结合着“问题16”的解答,为更好的衡量学生的进步,这一课程的评价还需延伸至课后、家庭,尽可能地定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以便判断学生平时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期末时,除了平时课堂表现的评价、与家长沟通所得的评价,仍旧可运用到纸笔测验。而这里的纸笔测验需要减少常规的选择、判断、填空题,可以选择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重在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