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策略探究

作者:宗杨  日期: 2023-02-13  点击: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策略探究

闵迪

摘要:在教育改革体制的逐渐深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改革成果,加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观念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观察生活中的事件。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学科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本文讨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化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学情,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的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明确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用生活化的元素,激发学生主体性,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和生活化的方法,协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导入到生活化课堂上,可以使学生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树立起正确的认知。因为儿童得到的发展遵从着一定的规律,从无律到他律,最终到自律和自由发展,在该过程当中,小学生从最初缺少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能力,直到最后经过了系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之后,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能力,该过程当中利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衔接到学生的生活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担负着德育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是实施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和良好的品格修养形成。在该课程当中,很多的生活元素都是由生活现实中起源而来的,将生活元素挖掘出来,创建高质量课堂,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指导作用,协助学生端正态度和思想,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综合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本就具有生活化的特征,教师应连接学生生活和书本知识,鼓励学生们养成观察生活中人物、事物的习惯,让学生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人物、事物,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知识内容加强了解,消化知识,分析知识。教师还可以以教材内容作为出发点,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导入到课堂上,使学生的现实生活受到关注,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潜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主体性,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的学科素养,营造了生动的育人环境[1]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开展策略

()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授课的基础,明确教学的方案和方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以此来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向,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当中,有着系统、科学的内容,教材当中还融入了一些趣味化元素,但是由于教材中,通常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度追求完美,削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力,学生很难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2]

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目标,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被鲜活的形象事物所吸引,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能。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心中的110”这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时事新闻热点,教师可以设定生活化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总结110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怎样的情况下需要求助于110、拨打110电话,初步的感受到110的重要性,进行自我剖析与反馈,了解110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材文本知识连接起来,使学生们有目标有侧重点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加强关注,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养成法治观念,加强对自身行为习惯的约束,树立起法治观念,融入到法治社会当中,约束自我,规范他人,提高对社会秩序的认知能力,增强道德素养、法治修养[3]

()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学生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学习,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思想。将生活化的元素运用到课堂上,改变和代替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形成双向的思索,不再以一味的单向传输知识为主,结合生活元素,消除学生的反感情绪,用情境教学法,打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4]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贴近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况来设置情境,确保创建起的生活化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真实体验感,提高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部编版教材“说说我们的学校”这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建起生活化的情景,为学生们播放校园的图片、各个角落的视频,结合上课铃声、操场上的口号声等,为学生们创建起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们思考学校中的场景和事件,并且要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学校的建设历程、发展历程进行探索研究,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近感,树立起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们体会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独特性。在探究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树立起端正的态度和思想,形成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爱护校园,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事件、场景进行情景教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学生集中精神,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制知识进行验证、实践,增强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兴趣[5]

()导入生活化案例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教学的视角,将生活化的案例运用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细化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教材文本中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时候,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将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引进到课堂上,增强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和案例,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情感体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父母都爱我”这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在家庭生活中用餐、打扫房间时的场景,制作成一个短小而精美的短视频,播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从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6]

例如,在饭桌上妈妈给孩子夹菜吃的情景、妈妈在做家务时洗衣服的场景、爸爸辅导自己做作业时的场景等,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案例导入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生活元素,体会父母的爱,分析案例,感悟父母的关心、爱护,促使学。教师在解读生活化案例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学生可以在家庭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们融入到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思考知识。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进行生活中案例的总结,让学生们成为调研者,为教学活动提供素材,在家里拍摄照片,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激励学生、引导学生,锻炼生活技能,体会生活中的父爱、母爱,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中,深化对知识的体会

()建立生活化评价体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的主旨思想,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回归生活的思想贯穿其中,建立起生活化的评价体系,从课堂的备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直至最终的教学评价,均将回归生活贯穿其中,坚持走生活化的路线,建立起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坚持对评价目标维度的转化,从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换,加强对学生成绩现状的关注、学情情况的了解。在传统的评价基础之上,要结合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从三个维度建立起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补充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评价的反馈中,使学生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从单一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过渡、转化,创新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在过去落后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采取的是纸笔评价的方式,教师应从封闭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强对学生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关注,用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们可以在分层次的评价中纠正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用个体化、差异化的评价,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学习需要[7]

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的理念,将生活化教育贯穿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生活化的视角着手,加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制定可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法制观念,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成长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正祥.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22(09):76-78.

[2]次仁嘎姆.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8):141-143.

[3]王庆冷.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119-121.

[4]孙林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06):34.

[5]郑学海.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2(09):122-123.

[6]施漪.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路径分析[J].华夏教师,2022(05):85-87.

[7]丘冬美.回归生活,智慧成长——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S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