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合理运用“晕轮效应”,客观全面看待学生

作者:宗杨  日期: 2023-02-13  点击:

合理运用“晕轮效应”,客观全面看待学生

 闵迪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与管理者。在现代教育中,班主任工作占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晕轮效应”与班主任工作实际相结合,旨在探讨“晕轮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所产生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晕轮效应、班级管理、德育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方某个特点尤为突出,让我们形成了或好或坏的印象,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这一印象推断对方的其他特征。这是一种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十分常见。作为班主任,在初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会去了解学生们的基本情况。接着,在以后的班级日常生活中,当优秀学生课间打闹或是上课走神时,老师往往会多加宽容;当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或是学困生在课上讲话、开小差,在课间追逐打闹,往往会被认为“朽木不可雕也”,甚至会被班主任严厉训斥。上述两种情况不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级“掌舵人”的班主任,要学会合理运用“晕轮效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阳成长。

一、“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

根据心理学家对于“晕轮效应”的特征的具体分析,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具体表现在一下三方面:

其一,遮掩性。有时学生表现出的某一种外部特征给班主任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但这一特征并不会代表他其他方面特征,但班主任往往会因为这一印象而忽略对这个学生其他方面特征的认知。有一年,在我与一群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时,发现一名学生比较特殊——当其他学生回应我时,她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任何反应,甚至目光都是呆滞的。虽然她坐在教室中,但整个人却好像游离在外。在那次接触后,我又再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这个学生,发现她患有轻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之后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在需要分配任务时,我都会下意识地跳过这个学生。直到一次班级大扫除时,我又一次地跳过了这个学生,在任务全部分配完后,她找到了我,很委屈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别人都有活干,我没有呢?”看着她委屈到发红的眼眶,我意识到我的长期忽略对这个孩子已经造成了一定损伤。我立刻带着歉疚向孩子道了歉,并给她安排了整理小书柜的任务。结果令我很惊喜,这个孩子虽然被诊断为患有轻度的智力发育迟缓,虽然在课堂上会目光呆滞、两眼无神,但是她的整理能力非常不错。而我因为初次接触时的不良印象,一直忽略了她其他方面的特征。

其二,表面性。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因为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班主任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错误地将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刚工作第一年时,我接触到了一个中德混血学生。初接触时,他躲在他母亲身后,探出一个小脑袋,用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打量着我,他的出众外貌以及安静表现,让我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一个沉稳内敛的学生。但在之后的班级管理中,他的好动、调皮、任性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人不可貌相”这一道理。

其三,弥散性。成语“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便是“晕轮效应”中弥散性的典型表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对一个成绩落后或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缺点会细数一箩筐而优点却少之又少;在对一个成绩优异、行为习惯较好但也存在明显缺点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缺点往往会被忽略。

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晕轮效应”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那么“晕轮效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仅具有消极意义吗?笔者认为不然。正如我们对于学生的第一印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晕轮效应”也是如此。积极的“晕轮效应”往往能让班主任在评价学生个体时,根据这个学生在自己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扩大他的优点及优秀表现,从积极的方面评价学生,这对保持学生良好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学会合理运用“晕轮效应”,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学生。

二、“晕轮效应”在班级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在面对优秀学生时,我们不可一味表扬或是赋予他完全的信任。当发现他的不足与错误之处时,要及时指出、及时纠正,不可因为这个学生其他的优秀表现便放任不管。我上学年,便犯下了一个错误。接手班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再加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了解,我将语文课代表的职位交给了一个沉稳、好学的小姑娘。因为无论是她的课堂表现还是学习情况,都让我放心,她毫无疑问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经过整整一学期的观察,这个学生的表现正如我预期的一般。所以,在第二学期,我对这个学生是完全放心的,同时也将注意力转移至了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往往,错误都是在我们的忽视中产生的。第二学期开始后的一个月,她的同桌或后桌向我反映,她有时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我并没有引起重视,而是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生时常会出现一阶段的学习倦怠。因为上学期她的出色表现,我也十分信任她,相信她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好学习状态。可正因为我的盲目相信与忽视,到后半个学期,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下滑,甚至被老师发现在课堂上不断传小纸条的举动。那时,我才真正地开始重视她的问题,与她沟通谈心并指出她的错误所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好学生时,切不可因为其优异成绩或优点而忽视他们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更不可因为他们的优秀而相信学生自己会主动发现错误并改正。在错误出现时,作为班主任要及时指出,辅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其次,在面对学习成绩或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学会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热情表扬。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直处于批评环境中的学生更喜欢被表扬,也更能受到表扬的激励作用。以前,我班里有一位学生,出了名的爱打人。不仅在班里“打遍全班无敌手”,更是在别的班级、别的年级横行霸道。他一度让我头疼不已,在我山穷水尽、束手无策时,一位老教师给了我建议——挖掘出他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去表扬。之后,我开始更加留心观察他。初开始时,由于他以往的“劣迹”,我很难发现他明显的“闪光点”,只能从一些小优点入手:吃完饭后会主动将餐盘摆放整齐,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下课后会主动擦黑板……就这样挖掘表扬一个月后,我发现他有了一定的转变,同时也发现他的“斑斑劣迹”掩盖了不少“闪光点”。在后面的日子里,虽然他时常会旧态复萌,但我已经能够平和地先去询问原因,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他也变得能听的进劝导,变得能够尝试管控自己的行为。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在面对一个“劣迹斑斑”“屡教不改”的学生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要沉下心来,去发现那些被“劣迹”遮掩的“闪光点”。

最后,班主任也需要做好自身管理,以身作则。学生对于老师的看法也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所以,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结语

曾有人戏言:“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心、用心,更要懂得运用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正如本篇观点:合理运用“晕轮效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向阳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吕尚.班级管理中必须克服“晕轮效应”[J].江西教育,1989(01):15.

[2]陈孟流.晕轮效应与班级管理[J].江西教育,1994(09):37.

[3]李本华.班级管理应克服的几种不良“心理效应”[J].基础教育,2008(11):08.

[4]曹海宾.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J].新课程学习(),2013(11):154.

[5]孙永.谨防班级管理中的“晕轮效应”[J].教书育人,2020(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