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这些事我来做》评课整理

作者:郑静  日期: 2023-02-13  点击:

情境,让小学德法课堂走向“和润”

                          

当前,德育课堂面临的困境是“干涩”,具体表现为内容脱离生活;强塞道德知识;忽视道德行为;遏制道德智慧。

李吉林老师认为,优化的情境所营造的正是脑科学所要求的一个富有美感、丰富而安全且可以活动其中的环境。伴随着这样的情境,让儿童产生亲近感、求知欲,促使他们要学、乐学。所以,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小学德法课堂走向“和润”。

就《这些事,我来做》这节课,从四方面进行点评:

一、创设主题大情境,让“生”“本”毫无距离

    情境教育认为,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的真实相联结,才会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因此,要追求教育与真实生活相融合。主题大情境的创设则是这种融合的桥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情境,将教学内容镶嵌在情境中,在富有进阶型的整体情境当中儿童得到不断地生长。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参加成长夏令营”这个主题大情境,“入营初审大考验”、“复审交流站”、“选择生活区”、“寻找小搭档”几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在“入营初审大考验”、“复审交流站”这两个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展示交流,初步懂得做家务活的好处,在“选择生活区”、“寻找小搭档”这两个情境中,学生思辨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明理导行。夏令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渴望参与的活动,这样的情境就富有真实感,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成长的渴望,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渴求,促进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赋予考验的挑战性,“选择生活区”、“寻找小搭档”的新意感以及及时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投入课堂,并且让生活与课堂无缝对接。在这样自然流畅的主题情境中,明晰家务活的好处、意义,激发做家务活的主动意愿,和学习内容完全镶嵌,融合在有趣的主题情境中,消除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儿童不仅学的兴趣盎然,而且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观需求,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导引着儿童积极参与,发出更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创设体验情境,让“情”“行”应境而成

    情境教育倡导,良好的习惯要让儿童在“做”当中,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习得。体验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而习得良好习惯。课堂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交流这些家务活“我会做”,接着通过经验分享,知识问答,新闻联结等逐步明晰做家务活的好处,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我该做”,然后再倾听家长老师的心声,并且选择夏令营搭档,感受被他人需求之后,引发学生的自我精神需求,发自内心地“我来做”,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会做”激发了学生做家务活的兴趣和自信;“我该做”是让学生从道义上明白了做家务活的必要性,培养责任意识,重在明理;“我来做”生活的呼唤,家长老师的期待,同伴的欢迎,引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情感,提高了道德修养。这样教学难点的突破层层分解,教学情感目标水到渠成就达成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德知”因疑而升

    李吉林老师说“客厅设计的活动促进儿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而他们关注的新知识以及提出的问题,会形成建构知识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在情境中,引导儿童质疑,由质疑产生内驱力,进而去释疑,自发形成构建知识的动力。让儿童道德认知的提高,从被动、硬塞走向主动和浸润式。教学当中,宋老师连接了生活中夏令营的两种生活区域,一种是自主生活区,条件简陋,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一种是豪华舒适区,有专人服务,老师事先调查,家长都具有选择“高档舒适区”的购买力,那你想选择哪一种?学生真正产生疑问,到底该怎么选呢?这是源于儿童生活和认知特点的真问题。接着引导孩子从哈佛大学的这一组调查中去归纳发现,从家长的记忆中获得启发,从新闻链接中受到触动,形成判断。学生带着疑问,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儿童质疑,由质疑产生内驱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儿童便自热而然地生成了对道德认知的渴求,形成建构知识的动力,从而使道德认知在疑问情境中,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中自然获得。

四、创设辨析情境,让“德智”应思而长

   道德智慧是促成学生生命和谐、圆融为目的,它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培养道德智慧,必须激发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促使他们产生道德激情。课堂上创设辨析情境,则可助力学生道德智慧的生长。宋老师创设辨析情境,选择好了生活区,有趣的各项生活挑战正在等着咱们呢!一起采摘瓜果,生活炒菜,洗衣叠被,搭档很重要,咱们班你选谁做搭档呢?有小伙伴是这样的,你选还是不选,理由是什么?于是学生展开思辨。引入“不爱干、不会干、不想干”的小伙伴,大家是不欣赏的。可是这些小伙伴觉得很委屈,各有各的理由,继续来听一听。老师说你能帮帮他们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先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深入思考,辨析小伙伴的理由漏洞,想方劝服。学生的真诚劝说无不透露出他们对做家务活的喜欢和重视。可以看到在不断推进的教学中,学生会仔细辨析深入思考,不断地寻找解决的路径,展开自我剖析,实现自我教育,促成思想转变。在辨析的情境中,儿童的思维层层深入,将道德知识自觉的内化,促生道德思维、道德智慧。

    整节课通过创设主题大情境、体验情境、问题情境、辨析情境,消融了文本与儿童学习之间的断裂,让“生”“本”无距离,同时顺应儿童道德成长的规律,让儿童的“德情”、“德行”应境而成,“德知”因疑而升,“德智”应思而长,让儿童真正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参与者、探究者、建设者,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