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叙事情境下的“司正”课堂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地期望,“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思政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主课堂、主阵地。在这次的教学展示活动中,就让我们看到了两节叙事情境下指向儿童道德成长的“司正型”思政课堂,接下来我就以“司”和“正”为关键词,分享对这两节课的一些浅薄之见。
“司”
一、课堂成员各司其职
《读本》课堂比起以往的德法课堂,理论性、政治性更强,对学生来说变得更遥远、更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自己完全当成“宣讲者”,那对学生学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在这两节课中,顾老师和朱老师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主动地转换身份,既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用平易近人的教态、娓娓道来的叙述、生动有趣的互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读本》的距离。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也实现了角色的自如切换,时而是参观者,时而是辩证者,时而是颁奖者,时而是宣誓人,在不同的身份下,学生完成了观念的转变、信念的根植、理想的树立。
二、课堂内容司空见惯
课堂上,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教学素材的选择,两位老师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尽力让《读本》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顾老师课堂中几处思辨:国旗掉在地上我们该怎么办?在无人超市里,答应别人要买和自己想买的东西加起来不够钱支付该如何取舍?没有工作的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做到敬业?这些情境都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他们或许从未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未曾将这些情境中的道德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在顾老师的评价与引导下,学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注意每一个细节。而在朱老师的课堂中,“新时代好少年”的评比是学生每学期都要经历的,好少年更是就在他们身边,就在课堂上,多么鲜活的事例,多么接地气的教学内容,也因此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很好地跟上朱老师的教学节奏。
“正”
一、聆听学生的表达,做好正向激励
每每上到公开课,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总是容易太过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只想着下一句该说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不能很好地聆听他们的表达,从他们的回答中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从顾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同为青年教师的她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中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每一个精彩的回答,她都没有错过,这也使得她的课堂如潺潺流水,从学生身边流过,不留痕迹但无声地润泽了他们的心灵。当学生的答案不够精准或完美时,顾老师也能在其答案之上进行补充,既尊重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又让其他学生更完整地接收了这一知识点需要传达的内容。这也就是我标题中所说的正向激励,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很简单很纯粹的,他们非常容易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激励中获得力量,这份力量又将推动他们继续向前,顾老师做好了这一点,也就扣好了他们学习《读本》的第一粒扣子,他们的畏缩、退却心理得到消除,我想他们一定会爱上《读本》学习,爱上道德与法治,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定会在生活中做好课堂上学习到的爱国、诚信、友善、和谐。
二、善用榜样的力量,聚焦正向引导
朱老师在课堂伊始,就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情境: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过程中,朱老师围绕情境主题,讲述好少年的故事,让学生们首先对成为好少年的标准与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她又让学生们介绍了自己身边的好少年,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好少年在身边,我们既要向他们学习,又要争做好少年。朱老师没有刻意地向学生们说教,要求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好少年故事中,为学生们定下了奋斗目标。经验丰富的朱老师善用榜样的力量,在她创设的情境里正向引导学生,深入、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政知识学习和理解能力上都在初步发展,如果在这一阶段开展高质量的思政课程,营造相对自由的课堂氛围,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对道德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人道德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学阶段的《读本》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是在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其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