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蒋燕妮  日期: 2025-04-09  点击: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逐渐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项目化学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以及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与价值。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实践策略
一、项目化学习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性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参与能力。项目化学习通过主题式、实践性的任务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促进“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落地。
2.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项目化学习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活动设计(如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能够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体验,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3.回应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项目化学习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契合课程改革倡导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理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1.主题选择:立足生活,聚焦真实问题
项目主题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热点、校园实际相结合。例如,围绕“校园规则我设计”“垃圾分类小卫士”“诚信故事探秘”等主题,引导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开展探究活动。
2.任务设计:分阶递进,强调合作探究
o驱动性问题:如“如何让我们的班级更和谐?”
o任务分解:分阶段完成“矛盾案例分析—制定班级公约—实践公约并反思”等环节。
o合作形式: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如“小法官”“小记者”),促进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
3.跨学科整合:打破边界,深化学习体验
融合语文(撰写调查报告)、美术(设计法治宣传海报)、信息技术(制作倡议视频)等学科资源,增强项目实施的综合性。
4.评价机制:过程性与多元性并重
o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
o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实践能力提升。
三、实践案例:以“文明小公民在行动”项目为例
1.项目背景
针对学生校内外的文明行为问题(如乱丢垃圾、公共场合喧哗),设计“如何成为文明小公民”驱动性问题。
2.实施过程
o问题调研:学生分组观察校园不文明现象,采访师生和家长;
o知识学习:结合教材《我们爱整洁》《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等内容,分析文明行为的意义;
o行动方案:制定“文明承诺书”,设计校园标语,组织社区宣传活动;
o成果展示:通过情景剧表演、文明倡议书发布会等形式分享成果。
3.反思与成效
学生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主动倡导文明”,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教师通过项目复盘,优化了资源整合与过程指导策略。
四、项目化学习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
o教师项目设计能力不足;
o学校资源与课时限制;
o部分学生探究深度不足。
2.对策
o加强教师培训,开发校本化项目资源库;
o采用“长短项目结合”(如1周微项目+1月长项目);
o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拓展实践平台。
五、结语
项目化学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差异化项目设计、技术赋能(如虚拟情境创设)等方向,实现学科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此处根据实际引用文献补充]
(注:本文为示例性框架,实际写作需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与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