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顾心怡  日期: 2025-04-08  点击: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

     宜兴市实验小学    顾心怡   通讯地址:枫隐路209号

 

摘要:小学劳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手与对接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实现在做中发现,在做中内化,进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小学劳动教学为背景,探究高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以期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劳动教育;动手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话给我们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劳动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劳动教师针对不足,完善策略,把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传统小学劳动教学中的不足

(一)形式化

小学劳动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折纸还是剪纸,都需要有工具的参与和教师的指导,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去进行实践操作。但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劳动课堂仍以理论讲解为主,将所涉及到的动手实践环节放到了课后环节,没有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课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能够按照教师要求动手操作的人寥寥无几,导致小学劳动课程变得形式化,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1]

 

(二)刻板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推崇“标准化”,设计“标准”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说出“标准”的答案,但劳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而且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也无法保证学习效果相同。例如,剪纸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剪出规定的字或图案,却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如何剪,学生剪出来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在小学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劳动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学模式死板、生硬,则学生在劳动课堂中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展开教学,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纸编花篮》教学为例,部分学生认为用纸编花篮比较无聊、乏味,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应准备一些废旧的报纸带到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纸编出一个花篮。学生亲眼看到一张张废旧的报纸在教师的巧手下变成美丽的花篮,会发出惊叹或是议论纷纷。趁此时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纸编花篮的作品,学生在静静欣赏中品味和感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维: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花篮,大家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它真的可以盛东西吗?”也有的学生说:“我也想用纸做一个美丽的花篮”此时,学生的创作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为学生发放创作材料,并耐心指导其完成作品。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维发散

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关键,而教师的语言、动作和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态,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有意识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多询问学生的意见,并以温和的口吻、生动的表情来尝试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以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动物书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编制动物书签的方法,教师应重视在和谐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首先,教师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之中谁读的书最多呢?”学生则议论纷纷,教师则化身为“记者”现场采访学生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并提出问题:较厚的书一次读不完,怎么才能顺利找到上次阅读的地方呢?学生则提出可以利用书签来记录阅读的位置。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只古代书签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上面的图案是什么,并向学生介绍书签的历史。其次,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送去一只已经编好的小鹿书签,通过认真观察或者拆开,来分析书签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又是如何编成的。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手脑结合。

 

(三)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劳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手脑结合,在动脑思考的同时动手将想法变为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并大胆创新,将实践放在首位。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采用先讲后做或边讲边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吉祥结挂饰》教学为例,本课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其掌握中国结的编织技法。首先,在课堂初始,教师应先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播放生活中的中国结并讲述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的编织兴趣。接着,以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吉祥结与鞭炮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鼓励学生大胆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尝试。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学生对中国结的编法有初步的认识,并且能编出局部的样式。其次,当学生对中国结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部分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认为拉小绳耳比较困难,教师则要针对性讲解拉小绳耳的技巧,并通过亲身示范来强化学生对技巧的掌握,如拉绳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均匀,不能过紧;拉出的小绳耳大小要均匀,与外面二个绳耳配合,看上去才美观等。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技法,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四)由浅入深开展活动,探究动手操作技法

劳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知识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开展“跟着做”“模仿做”等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材料和器具的同时,开展“试一试”“做一做”等锻炼学生手脑的探究性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发展尚有不足,教师应采取由浅入深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逐步启发学生思维,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鞭炮结》教学为例,教师应采取由浅入深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利用“结绳记事”的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中国结的发展历史。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鞭炮结,明确学习内容。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小鞭炮”的外结构组成,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学生观察后教师为其准备工具材料,如彩绳、铅笔、筷子、金属片、剪刀等,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制作。最后,教师个别指导学生,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个别指导。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每个步骤的详细制作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劳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实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充分重视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和动手操作,进而提高动手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宏玉.在小学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新智慧,2021(32):126-128.

[2]倪明进.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1(Z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