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案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行合一之路》读后感

作者:陈雅  日期: 2025-04-07  点击:

《案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行合一之路》读后感

朱琦歆



     沈毓春与戴慧主编的《案例式解读》一书,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念与鲜活的课堂实践深度融合,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教学指南。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揭示了新课标背景下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案例教学在价值观塑造中的独特价值。

一、案例架桥: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道德与法治教育常被视为“空中楼阁”,因其内容涉及价值观、法律意识等抽象概念,如何让这些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的难点。《案例式解读》以案例为纽带,将课程标准中的“培养正确人生观”“树立法治观念”等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场景。例如,书中提到某教师通过“校园欺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法律条款的实践意义,同时反思自身行为的社会责任。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法律知识如何落地”的问题,更通过情境代入激发了学生的共情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

二、以生为本:从灌输到内化的突破  
    书中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案例式教学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例如,在“网络言论的边界”一课中,教师并未直接讲授法律条文,而是以真实社会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的边界,最终通过辩论形成对法律与道德的辩证认知。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说教,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建构价值观。书中还指出,教师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通过“家庭责任分工”等日常话题,将孝道、责任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这种从“生活逻辑”出发的设计,让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

三、教师成长:从执行者到研究者的蜕变
   《案例式解读》不仅是一部教学指南,更是一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录。书中案例展现了优秀教师如何通过反思与创新实现自我突破。例如,一位教师在“环境保护”主题教学中,从最初的知识讲授转变为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垃圾分类调研,最终形成跨学科的实践报告。这种转变背后,是教师从“课程执行者”到“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升级。书中还提出,教师需具备“动态生成”的课堂观,即在案例教学中灵活捕捉学生的真实困惑,将其转化为教育契机。这种能力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保持对教育现场的敏感与敬畏。

四、反思与启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阅读此书后,我深刻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价值观的塑造与行为的引导。书中案例反复印证:有效的德育必须根植于真实问题,如通过“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社会争议性话题,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理性判断。同时,教育者需警惕将《课程标准》简化为考核量表,而应将其视为“培养完整的人”的指引。正如书中所言,“爱是教育的起点,但仅有爱不够,还需有爱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的创造,以及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结语
    《案例式解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理念到行动的路径。它启示我们: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思想;案例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连接个体成长与社会责任的桥梁。唯有将“案例”转化为“生命经验”,让“法治”与“德治”在知行合一中生根,才能真正培养出心怀家国、肩担责任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