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让责任落地:从课堂到行动

作者:郑雪竹  日期: 2025-04-05  点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似乎始终面临着一个悖论:我们教会了学生背诵责任的定义,却难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责任。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或许正反映了当前责任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责任意识的形成应当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提示我们,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然而现实中,责任教育往往被简化为单向度的道德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责任规范,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内化。这种教育方式可能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更遑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堂层面,或许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如"当值日生遇到喜欢的课外活动时",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启示我们,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教育者需要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的讨论素材。这种讨论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重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校园实践环节同样值得反思。简单地分配责任岗位是否真能培养责任感?德西和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外在动机需要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持久。或许,让学生参与责任制度的制定过程,赋予其选择权与话语权,比被动接受安排更能激发真正的责任意识。例如,通过班级议事会共同商定值日制度,可能比教师单方面指派更有教育意义。
评价机制的改革也面临理论挑战。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强调外部激励的作用,但过度依赖"责任存折"等量化评价,是否会让学生为奖励而非责任本身而行动?人本主义教育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或许,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的并用,能更全面地反映责任教育的成效。
    家校合作中的责任教育同样存在张力。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表明,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受多重环境系统影响。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协调这种差异,形成教育合力,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这些思考并非要否定现有实践,而是希望引发更深入的讨论。责任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教育者基于理论指引,在具体情境中不断调试和创新。或许,保持这种反思和探索的态度,本身就是教育者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