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陈陆云  日期: 2025-04-02  点击:

    “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减负提质”的双重机遇。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强化价值观塑造与法治意识培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基于多地实践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正通过教学重构、资源整合与评价革新,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转型。

一、课堂重构:从灌输到情境的育人模式革新
    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双减”要求。教师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激活课堂,例如模拟交通场景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化身交警、行人,在互动中理解规则意义。再如设计的“令人心动的offer”职业体验活动,通过虚拟岗位竞争与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劳动平等观。此类实践将抽象道德概念具象化,契合小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同时减少机械记忆负担。
    技术赋能进一步拓展教学边界。教师运用AI设备创设虚拟法庭,学生通过人机互动体验司法程序,法治教育从单向说教转为沉浸式参与。这种“生活锚点+技术支撑”的模式,既呼应“双减”对课堂效率的要求,又深化了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二、作业优化:从纸笔到行动的素养培育路径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更注重实践性与社会性。某校将“社区服务卡”纳入课后任务,学生通过垃圾分类督导、邻里互助等活动积累道德实践积分。也有设计的“传统文化探秘”项目式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非遗技艺学习与展示,既减轻个体负担,又培育团队协作能力。此类作业突破学科界限,使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长。
    评价体系同步革新,多地采用“过程性档案+多元主体共评”机制。例如记录学生课堂辩论、志愿服务等表现,并引入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评价。某校开发的“美德成长树”数字平台,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学生品德发展轨迹,实现评价从“分数量化”到“行为追踪”的转变。

三、协同育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态构建
    “双减”政策倒逼教育主体联动升级。上海虹口区成立“法治教育联盟”,邀请法官、律师定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家校共育实践中,“亲子法治辩论赛”“家庭契约制定”等活动,推动道德认知向家庭生活渗透。这种“学校主导—专业支撑—家庭延伸”的协同网络,打破了德育的时空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校探索“双师课堂”模式,主科教师与法治辅导员协作授课。如在“网络安全”主题课中,信息技术教师解析技术风险,法治辅导员剖析法律后果,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

    “双减”政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是回归“铸魂育人”的初心。通过课堂情境重构、作业生活化设计、评价体系革新以及家校社协同,教育者正在探索一条“减负不减质”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德育将更紧密地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真正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