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即“知”,尤其应当实践,即“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认知又要注重实践学习,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实、真正的教学。要想构建“知行合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灵活运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够活灵活现,激发学生兴趣,道德和法治观念才能深入学生内心。
一、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学习行为都应该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境,就是教师为了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设置的教学情境。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越具体、越形象,学生的感受越真实,教学的效果才越明显。这个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道德”“法治”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嵌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丽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冬天的视频,视频中有纷纷的雪花、有枯黄的被风吹动的小草、有穿着厚重棉衣出行的人等等。在受到视觉冲击的基础上,教师还利用语言给学生描述冬天的情况:“小河里的鱼都被藏在厚厚的冰层下面,道路两边的银杏树也光秃秃的,人走在外边一说话嘴里都冒出一团白气,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到来了吗?”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师继续引导:“大家喜欢冬天吗?冬天到来了,大家都会玩哪些只有在冬天才能玩的游戏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教师鼓励:“这个星期六,大家请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走出户外,去寻找美丽的冬天好不好?”
这节课,从开始的视频播放,到教师的语言描述,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真切的生活在其中,最后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让学生从课堂设置的场景,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从课堂认知到生活行动,激发了学生感受美好冬天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