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本雅明《儿童·青春·教育》读书报告
《儿童·青春·教育》收录了本雅明多篇作品,其中读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本雅明关于儿童读物与儿童学习的文章。本雅明对儿童的教育非常上心,但并不局限于强调学校里课堂中的教师教学,更多地侧重于对儿童课外阅读的培养,包括阅读材料的选取、教材设计的方法等等。
“往昔的学校都是强制学生对准一个目标。即要求孩子与全能的成人一起获得成人希望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把所有通往‘能力’的大门全都关上了。”
——塞德曼·弗劳德《啊,我们写字!啊,我们读书:游戏入门》[i]
本雅明在《从安慰孩子的专门用语说起》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塞德曼·弗劳德《啊,我们写字!啊,我们读书:游戏入门》这一本初级教科书主要借鉴古代的想法,采用了游戏方式开展教学任务,将“极其彻底地动脑”与“极其轻快地动手”相结合,“成功地辩证利用了孩子们的情绪结晶”,出色地将课本和作业本结合在一起。
本雅明指出,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并非是儿童所期盼的。“今天的错误是要把所谓的感情移植给孩子们”,他认为“最初的教育者们以摇摇晃晃的脚步走进孩子们身边”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奇妙的”事情。成年人在创作儿童读物时习惯性地、无意识地从自身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想象儿童眼中的世界,导致他们的作品最终只可能描绘他们成年人心中的孩子,而不是真正孩子们会做的事情。
其次,本雅明发现初级教科书开头的引导非常自然,反观我国很多小学生习字帖或是练习册,必定会出现明显、直白的书写方面的指令,孩子看到这些指令,被动地一步步开始练习,甚至有时候还会萌生反感,出现草草敷衍了事的情况。在我小学低年级阶段,我的语文老师每次布置的课后作业之一必然会有“请同学们将这篇课文的生词每个抄写十遍”或者在布置假期作业时老师要求大家勤加练字、多多益善。或者就是举行书法比赛,借以竞赛的形式来督促学生练字,一遍遍对着字帖临摹,一遍遍对着范例仿照书写。可见当时接受到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最为强调的就是“多”练,所谓的“熟能生巧”除了练习次数以外并没有附加任何新鲜有趣的形式,长期下去必然结果就是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感到无聊,练字质量也逐渐下降,只完成规定的习字数量并不走心。
再者,由于我国传统教师与家长通常认为机械的反复练习能够让孩子掌握知识要领,所以我国传统的练习册中的练习题往往都是枯燥乏味的重复书写练习,形式上极其单一,看完本雅明对初级教科书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塞德曼·弗劳德将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娱乐迁移到了练习写字中来,将五彩缤纷的颜色洒向需要孩子认识的字母,例如,让孩子把所有的字母R涂成红色,把字母B涂成蓝色。[ii]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将孩子喜欢恶作剧涂抹的娱乐与认字习字的作业相融合,也能够从视觉上帮助孩子将字母与和该字母相关的颜色单词联系起来,丰富了孩子的认知途径。正如学者卡尔·佛盖尔提议的那样,教导孩子写字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画房子、画车轮开始,这样的话孩子还能同时掌握“房子”、“车轮”这些单词。引用《凝视小人书》中的一句话便是,“孩子通过画与言语一起,学习文字,学习具有形象的文字”。
最后,本雅明着重强调了这本初级教科书的一个特征是跳脱出传统年级教学目标、教学科目的制约,“具有追求百科全书的特色”。上文提到的第一个特点主要提及教科书内容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主,对此本雅明在后文的介绍中进一步说明,不仅仅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还有关于世界的知识。本雅明在《凝视小人书》一文中说道,“阅读,其实并非是孩子们在展望书的世界,二而是他们通往这个世界的向导”[iii],若是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既不利于孩子阅读书本,更不利于孩子眼界的拓宽,因此,塞德曼·弗劳德打破传统科目的僵局,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材料。
在本雅明的文章中,我发现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与引导,我不禁思考,如何将教科书与游戏结合起来,如何将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希望让孩子学习某一项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孩子的学习增添快乐,而不是让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困难和痛苦,尤其是痛苦极其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洛克认为,教师成功教导孩子的关键就是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游戏,寓教于乐,孩子也逐渐发现学习时总是充满着乐趣,日复一日便会慢慢地爱上学习。
我国新课改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提出了“多识少写,识写分开”的改革要求,尤其是其中的“多识少写”能有效推进低龄儿童的学习由“苦学”向“乐学”转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帮助孩子在趣味性活动中爱上学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说:“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等,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和家长应当尊重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
除了游戏的活动形式,我们也要对图像这一表现形式予以关注。中国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特征,挖掘汉字的字形之趣,比如在帮助孩子认识“串”这个字时,教材中可以配以冰糖葫芦等插图,结合图形加深印象。
当下,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会沉溺于游戏,索性杜绝任何游戏类的活动形式,家长倒反而忽视了游戏中儿童天性的舒展与游戏教学时儿童聚精会神地学习的模样。我们不妨怀着一颗童真的心,从孩子的高度出发,与游戏携手,以兴趣为伴,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重新拥抱这个时代的儿童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