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情境下的《读本》教学研究学习感悟
作者:郑雪竹 日期:
2022-08-29 点击:
次
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专场的学习后,我受益匪浅。通过聆听讲座,对于董一红老师讲座中所阐述的“迁移、贯通、创新”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观摩顾心怡和朱云萍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读本》教学有了新的体验。
《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董一红老师指出,《读本》与“道德与法治”价值同向,故可迁移德法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在真实情境中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提升道德判断。同样,《读本》与思政课内容同行,故可贯通教学内容,协同育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积累思政的相关知识理论,从而在教学中能做到融会贯通。对于“创新”,董老师要求我们读懂习语金句原文、创编生动的案例故事等,我认为这是开展《读本》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应注意小学生的身份代入感,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要注重选取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事例进行启发,以便能够达到使学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两位老师在《读本》教学中都很好地诠释了“创新”这一点。其中,通过小故事来讲大道理,用儿童听得懂的方式来讲,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同时,除了阐明大道理,两位老师也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之前,我在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对于“主题班会设计”略有摸索,主题班会要求教师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这一点与《读本》教学不谋而合,皆是在真情实境中陶冶学生,在体验践行中提升素养,在情真意切中感化学生,在慎思明辨中锤炼学生。
《读本》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独的,它还可以与现有的课程有机交融。还可以与小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课程内容结合。《读本》学习可借鉴其他课程的活动方式,突出读本的独特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前几日,我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组织学生演唱《歌唱祖国》,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句旋律响起时,孩子们都自发拿出了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准备的小红旗,左右挥舞,随着音乐一同唱响这首动人的歌曲,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神情。在激昂的乐声中,学生既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也增添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的内容直抵人心,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我想,这种“声入人心”的活动形式也可以与《读本》有机融合,使学生的情感获得熏陶。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感悟与思考,今后,我会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