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营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
例如,在《分享真快乐》这一节的学习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分享的精神还无法充分理解,教师应该避免直接讲授比较枯燥的大道理,应该直接从生活场景出发。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情境,在公园里三个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每个人都拿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三个小朋友都选择只玩儿自己的玩具,每个人可以玩儿几个玩具?如果三个人选择分享,每个人可以玩儿几个玩具?”学生很自然地会知道分享可以让每个小朋友体验更多的玩具,分享的快乐非常简单直接地体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比如接着提问:“如果一个小朋友是男孩儿,只喜欢自己的玩具赛车,对其他两个女孩儿的玩具娃娃不感兴趣,分享还会给他带来快乐吗?”这时候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可以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讲解,指出分享不仅可以让每个小朋友体验到更多的玩具,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游戏方法,例如男孩儿可以让玩具娃娃坐在自己的玩具赛车上兜风,引导学生发现分享所能带来的快乐是非常丰富的,帮助年龄较小的学生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可以侧重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不一定要拘泥于生活中一定发生过的情况。例如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这节内容时,很多自然灾害学生并没有碰到过,但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形式播放自然灾害的情况,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引出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地震灾难中求生自救的方法时,可以在制作视频中加入一些错误逃生的方式,让学生们去找到哪些方式是不对的,这样学生对于正确的逃生方法就有了更深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地震发生在深夜,你从睡梦中惊醒,最好的逃生自救方式是什么?”虽然学生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些生活场景,但是通过知识联想的过程,能够对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