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此处我理解的内外兼修的教育指向德法课堂内外(即德法课堂与语文、历史、综合等课堂的融合,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已经涵盖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与传统课堂内外(即课标中提到的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同时也指向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执教《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内学习、环境文化渲染,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一大等历史事件并不清楚,我利用语文教师本职的便利,通过语文课文及历史故事的学习,为之后开展德法课堂教学做好铺垫。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七律长征》《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篇目将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落后昏暗的社会环境、革命先辈的奋进探索娓娓道来。学生从课文和故事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须性和必然性,感受到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带着这样的意识与觉悟,学生非常自然、主动地融入到了我的课堂之中。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课前已有的素材储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完美解答。最后一个环节“共产党,我想对您说”,学生也因学习了真实的历史,感受了真挚的精神,从而写下了真诚的文字。整节课,知识的传授与信念的传递水到渠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课堂之外,我也积极探索、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学习区域不断拓展放大,引领学生走出学习“舒适区”,走进“天地阅览室”,敢于尝试、乐于体验。为了让课堂教学入脑入心,我带领学生走进闸口的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以参观者的身份追忆今昔巨变,感受红色历史,重温革命岁月。更创造机会,让学生以讲解者的身份服务他人,为其他参观者讲述馆内布置和陈列物品的历史意义。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实实在在地爱党爱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此外,新课标中将课程目标聚焦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构成的核心素养。上午的讲座中韩震教授也说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引领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立足更高的站位,拓展更宽的眼界,指向更远的目标,培养更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