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从“外在教化”走向“自觉建构”
——“法治教育”主题项目式学习设计初探
摘要:为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立足课标要求,统整教材内容,通过问题驱动导向,制定项目式活动框架;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项目活动任务;整合学科资源,搭建项目探究支架;关注过程表现,综合项目评价体系的项目式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法治观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法治观念;德育实践活动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事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将课标倡导的项目式学习引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将法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体验,建构法治观念。
一、问题驱动导向,制定项目活动框架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前五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以分散教育的方式,进行了以纪律、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而进入六年级,教材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的出发点,以期使学生在初学法律阶段形成体系化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法律的范围广、内容杂,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缺乏直观体验,难以理解。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法治教育主题重在通过真实案例、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认知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城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其本质特征是指向学习者核心知识的再建构,注重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的知识,并能在行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我们整合六年级上册三个单元内容,以“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为主题,提炼了“晓法总动员”、“守法小公民”、“法律护成长”三个学习活动项目。(见表一)“晓法总动员”重在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法律,开展调查、采访等实践,通过“情境中寻法”、“镜头中探法”、“对比中辨法”等主题活动,将生活情境和法律链接,初步认识到法律保护人民的权利,规范人们的行为,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和特征。“守法小公民”则是通过绘制思维图,公民权利书和义务清单等方式,围绕“公民身份我揭秘”、“权利义务我宣讲”、“法律常识我辨析”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内涵,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方式和途径,进而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护成长”则是通过情景剧编演、角色扮演、走进法治教育基地等方式,围绕“宪法小剧场”、“维权小达人”、“少年小法官”等主题活动,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危害和法律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遵守法律,初步形成守法意识。
表一:“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项目式学习活动 |
||||
系列项目 |
活动足迹 |
活动目标 |
||
“晓法总动员” |
情境中寻法 |
镜头中探法 |
对比中辩法 |
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 |
“守法小公民” |
公民身份 我揭秘 |
权利义务 我宣讲 |
法律常识 我辨析 |
认识公民的内涵,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
“法律护成长” |
宪法小剧场 |
维权小达人 |
少年小法官 |
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形成守法意识。 |
二、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项目活动任务
项目式学习的展开需要围绕项目主题,了解学生对项目感兴趣的话题和困惑等,以此设计驱动性问题和学习任务。基于此,项目式学习就是以问题为纽带,连接情境与任务,引发高阶思维,以问题情景化,驱动学生投入到项目化学习中去。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很少会有机会走进法院等法治教育基地,更没有参与过未成年人的案例的审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涉及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觉得与自己无关。而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参与的探究活动,才能将真实参与的体验与感悟,转化为未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法治素养。基于此,我们在“法律护成长”的项目式活动中,设计了“宪法小剧场”、“维权小达人”、“少年小法官”三个任务(见表二)
表二:“法律护成长”项目式活动任务设计
任务一宪法小剧场,通过“情景剧+普法妙招”的形式,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拒绝诱惑”、“网络安全”、“性教育”、“校园安全”四个主题,通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改编,生动演绎,同时邀请宜兴市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对于“法治情景剧”里涉及到的违法行为进行解说和普法的支招,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任务二维权小达人,带领学生走进法治教育基地,了解、收集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以“我为未成年人画像”、“专门法律小驿站”等形式,用自己所理解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用画作将它形象地展示出来,懂得这些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作用和意义;任务三少年小法官,学生参加“小法官体验营”,走进宜兴市人民法院,进行职业体验,通过旁听真实案件,模拟法庭,沉浸式入职法官、法官、审判长、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等角色,认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和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初步形成守法意识。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这样既具有开放性特征,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整合学科资源,搭建项目探究支架
项目式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逐一解决项目任务的过程,逐个解决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的项目任务本身便是逐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法治教育”相关内容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项目式活动的开展必须为学生搭建切实可行的探究支架,让学生可以在助力的情况下,沉浸式地感受到项目探究所带来的成就感。为此,我们通过整合各学科资源,以不同的任务单的形式,发动各学科教师参与到““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的项目活动中,为学生进行活动任务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主持。以“法律护成长”项目为例,围绕三个任务,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单。如“少年小法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见表三)。
表三:“法律护成长”——“少年小法官”模拟法庭任务单
任务要求:各组取好小组名,分工合作完成真实案件的法庭审理内容,每位同学清晰了解模拟法庭中各角色的职责,认真分析案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明确行为要求。 |
|
小组名称 |
|
小组成员 |
|
任务分工 |
法官、审判长、人民陪审员、书记员、被告人、公诉人、辩护人 |
主题内容 |
|
活动感受 |
|
我们将学生分成了不同小组,根据“模拟法庭”中拿到的不同的主题内容,各小组设计组名,进行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了解相关人员的身份和职责,认真分析案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明确行为要求,并在模拟法庭之后,进行活动感受的撰写。这一项目任务主要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协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各小组也会根据自己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与语文、道德与法治老师一起探讨模拟法庭中人物的语言,以专业性的语句进行表达。学生邀请美术老师一起用思维导图、连环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对模拟案件进行梳理和表达,期待用最可视的方式来展现案情的经过。同时,在模拟法庭体验过程中,教师和法院的工作人员会提供相应的视频、阅读资料等,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延伸思维。“宪法小剧场”“维权小达人”是通过提供一些概念支架、元认知支架、资源支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剧本创编,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防范遭受侵害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主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借助多样的学习支架的支持,学生在活动中能逐渐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方式,逐渐构建法治思维观念。
四、关注过程表现,综合项目评价体系
新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项目式活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会随着项目的发展,不断培养着学生的理解、沟通、合作、创作等能力。所以,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我们就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多维度、全方位评价的方式,开发了“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综合评价表(见表四)。
表四:“与法童行,呵护少年的你”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综合评价表
参加活动的感受 (打√) |
|
|||
项目任务 |
活动参与度 |
活动完成度 |
能力表现 |
评价主体 |
“晓法总动员” |
主动参与 乐意分享 |
知规则 识法律 |
表达 审辨 |
自评☆ |
同伴评☆ |
||||
“守法小公民” |
献计献策 遵守规则 |
守规则 明法律 |
理解 创造 |
教师评☆ |
家长评☆ |
||||
“法律护成长” |
清晰表达 积极合作 |
用规则 懂法律 |
沟通 合作 |
小组评☆ |
法院工作人员评☆ |
||||
总结性评价 |
根据评价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共( )星 |
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分别从“活动参与度”、“活动完成度”、“活动能力表现”三个维度,去评价学生的参与、沟通、合作情况。如“晓法总动员”,就是通过评价学生在项目活动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寻找生活中的法律,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收获,从而初步感知法律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于项目过程中的评价,我们也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教师、社会人员同评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从而进行总结性评价。项目式活动结束后,各小组以多种形式,进行项目式成果汇报,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觉建构法治观念。
总之,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体验,使道德从“外在教化”走向“自觉建构”,更好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23(9):53-55.
[2]励娜 谢旭霞.“入学教育”主题项目式学习设计初探[J].中小学德育,2022(8):2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