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儿童视角:破解小学《读本》教学之“难”

作者:顾心怡  日期: 2023-04-19  点击:

                           儿童视角:破解小学《读本》教学之“难”
                                            ——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例
                                      宜兴市实验小学   顾心怡

摘要:2021年秋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为《读本》)走入大中小学校课堂。《读本》是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读本》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读本》教材在小学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力。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深感《读本》教学之“难”,挑战之“大”。为破解这一“难题”,本文特以《读本》低年段第6讲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例,提出“儿童视角”这一关键词,为小学《读本》教学出谋划策。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学《读本》教学;教学策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要发挥好思政课程的主体性作用,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蒙教育,为实现小学至研究生的纵向一体化读本教学打好基础[1]。可见,《读本》教学意义重大。而小学阶段又是重要的启蒙时期,更是让小学《读本》教学担负起尤为重大的使命。

一.问题:《读本》教学之“难”
《读本》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们常常认为《读本》教材难教。《读本》教学到底“难”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难点”:儿童的意义感知难,儿童的价值判断难,儿童的行为落实难。

1. 儿童的意义感知难
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读本》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较难感知《读本》背后的深刻内涵与意义。有的学生仅仅是被《读本》中有趣的案例和色彩丰富的插图所吸引,对其他需要静心思考的内容兴趣不大。还有些学生会认为《读本》只是一本课外读物,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忽视了《读本》的价值。这些片面的想法为《读本》教学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2. 儿童的价值判断难
“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等作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读本》教材中,许多案例并非只有单一的价值判断,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型,他们往往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动摇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在他们尚在发展的价值观中,事情往往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他们较难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所以,这也为《读本》教学增添了许多难度。

3. 儿童的行为达成难
《读本》对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为重视思想上的引导,常常忽视学生行为上的落实。同样,有些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思想,也因年纪尚小,毅力不足等原因,很难在行动中得到落实。往往落下“只说不做”“光动嘴不动手”的病根,使《读本》教学成为思想的空壳。

二.认识:“儿童视角”的教学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在“课程理念”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2]。”它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醒我们要坚持用“儿童视角”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

1.“儿童视角”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认识并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3]。真正做到眼里有儿童,教学为儿童,这就是“儿童视角”。

2.“儿童视角”的教学意义
在教学《读本》时,不少教师或是因为自身对《读本》内容没有深入研究,或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要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要么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这种缺乏“儿童视角”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对《读本》慢慢失去兴趣,完全背离了《读本》进课堂的初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牢牢把握“儿童视角”这一关键点,认识并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设计教学,突出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做到眼里有儿童,教学为儿童,教师便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对策:“儿童视角”的教学实践
“儿童视角”是解决《读本》教学之“难”的利器,那该如何利用“儿童视角”来解“难”?具体该如何操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创设儿童化的情境,整合儿童化的教材,丰富儿童化的体验。

1. 创设儿童化的情境
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声音和影像以及直观的教学工具来创设合适的情境。或者充分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创设儿童化的情境就是创设儿童熟悉、喜爱、感兴趣的情境,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能力,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质量,真正做到“儿童视角”,回归课堂本真。那如何创设儿童化的情境呢?我觉得以下两个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1)有趣的人物形象
年龄段较低的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的人物,或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更有亲近感。所以,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人物形象,或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主人公,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用有趣的人物陪伴学生学习、思考、探究。在主人公的带领下,学生能更快地走入课堂,进入情境,与主人公一起学习、思考、探索、收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体现了“儿童视角”的教学理念。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节课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了小迷糊“明明”这样一个和学生一般大的男孩。让明明陪伴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学生跟着小迷糊“明明”一起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一起读故事、看影片、逛商场……一起收获与成长。在课堂结束之际,明明已经从“小迷糊”成长为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小宣传员、践行者。而学生也在明明的带领与陪伴中习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明明的成长其实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明明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

(2)有趣的主题情境
除了创设有趣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个主题情境贯穿整节课。有了主题情境的串联,整堂课不仅更具连贯性,还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入境,打开《读本》学习的大舞台。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小扣子行动”这个主题情境。让学生和小迷糊明明去故事小馆听听爱国故事;到红色影院看看敬业事迹;再去无人超市逛一逛,了解诚信的奥秘;去好人广场散散步,感受友善的温暖。通过主题情境“小扣子行动”,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并列的核心价值观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主题情境中尽情体验,感悟生成,从而自然、深刻地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
当然,除了可以创设贯穿整节课的主题情境,我们还可以在大情境中创设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情景。利用小情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辨析,解决课堂中小而杂碎的知识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兴趣。
比如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教授到“爱国”时,我创设了一个体验情境,让学思考“看到地上有一面国旗,你该怎么办?”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自然习得一些爱国行为。在教学“诚信”主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两难情境:“妈妈让你去超市买酱油,但是你看到了最爱的果汁。酱油和果汁买哪一个?”通过两难思考,让学生感受“诚信”的重要。同样,在教学“诚信”这一主题时,我还创设了三个辨析情境:“捡到喜欢的书,留着自己看。”“周末约好打球但奶奶突然生病,打电话给同学说明理由。”“考试不会做,答案就在眼前,忍住不看。”让学生辩析他们的行为是否“诚信”。在辩析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何为“诚信”,如何做到“诚信”。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作出价值判断,从而对“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自己该如何在日常行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2. 整合儿童化的教材
大量的案例和习语金句是《读本》教材最大的亮点。但在日常教学中,却成为教学的“难点”。试想,如果一节课只是不停地讲案例,读金句,学生又能真正掌握多少?但如果放着书上的精彩案例、金句不讲或是一读而过,又白白浪费了《读本》中的优质资源。另外,《读本》中有些案例和金句较为难懂,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建议教师直接照着书本上的现有内容生搬硬套,而应该仔细思考,整合《读本》中已有的教学资源,使案例和金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下两个处理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事例再加工
其实,《读本》中的案例丰富多彩,且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是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选取、整合、修改。零散的案例可以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太冗长的案例可以适当删减,变得简单明了。晦涩难懂的案例可以转化成儿童喜爱、易懂的语言,让他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事例或最近发生的时事来代替或补充书本中的事例,丰富教材内容。这些都将成为点亮《读本》教学的优质资源。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我对书本中“布茹玛汗•毛勒朵”和“黄大发”的事例进行了修改,增添。用更加生动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具体可感的数字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爱国和敬业。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事例背后“爱国”、“敬业”的内涵。除了对书上这两个事例进行加工,在“诚信”板块,我还加入了对“无人超市”的介绍。通过这则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我们身边,“诚信”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友善”部分,我搜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出示无锡地区的“好人榜”,让他们通过好人榜中的事例知道何为“友善”,感受到“友善”之人,“友善”之举就在我们身边。适时的增、删、添、改,不仅增加了教学案例的生动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更易理解,更好吸收,更能内化于心。

(2)金句深挖掘
习语金句也是《读本》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面对大量金句,在研读教材时,教师们常常感到不知如何教学。如何把“高大上”的金句转化成“平易近人”的谆谆教诲,如何使谆谆教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点。
作为特色亮点,我认为《读本》中出现的每一句金句不可一读而过,而必须要追根溯源,剖析其中深意,弄清来龙去脉,然后思考用何种形式展现为最佳。不同类型的金句,展现方式也不相同;不同年段的学生,教学形式也不一样。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对金句进行深入思考,落实行动。这样,才能真正使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金句的出处,带着学生思考金句背后的含义。除此之外,我在分析教材时特意去查询了这些金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的。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其中的内涵。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我还会引导学生重新再读金句。这既是把金句当作整节课的总结,也是引导学生对金句再次感悟理解。在反复琢磨中感知、思考、领悟、收获。
总而言之,习语金句绝不可一读而过,而应努力成为《读本》教学的有力抓手,成为学生拔节生长的营养剂。

3. 丰富儿童化的体验
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丰富学生的儿童化体验,创设各种各样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一味接受转变成主动体验,自主生成,帮助他们获得认知、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落实到日常生活、行动中去。

(1)活动多形式
在教授《读本》时,可以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代替教师的满堂灌。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也可以借助资料包探究,头脑风暴,议题式学习等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节课中,我也力求活动形式多样、创新、有趣,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我时而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头脑风暴,时而自主思考探究,时而研读资料包,时而开火车快速说一说。用听一听、夸一夸,逛一逛、辩一辩、说一说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思考感悟。在“儿童视角”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与课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了。

(2)行动强落实
    众所周知,《读本》对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但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思想上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行动上的指导,以至于学生只会“说”,不会“做”。这也违背了《读本》进课堂的初衷。所以,除了要丰富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相机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指导,使课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读本》教学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行动上的落实。除了让他们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还在每个关键词中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如,在教授“爱国”这一主题词时,我追问学生“作为小学生,我们该如何爱国?”引导学生把视线从伟大的爱国人物拉回自身,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把“爱国”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喊口号”“说大话”。又例如,在教授“敬业”时,我提出问题“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敬业?”让学生思考“敬业”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去。最后,在小组“头脑风暴”中达成共识: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敬业就是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小学生该如何“敬业”。
把“儿童视角”贯穿其中,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落实,更加贴合实际,也更加接地气。真真正正指导了学生的行动,使《读本》教学不仅限于课堂之中,还延伸到课堂之外,做到知行合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让小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着实是件“难”事。但是,只要把握“儿童视角”这一关键词,教师努力站在儿童立场对教材进行思考、分析、整理、设计,就能让原本生硬的教材渗出许多儿童味来。同样,教师坚持以“儿童视角”来组织教学,便会使原本平淡的课堂增添出不少儿童化的趣味,让学生独特的思维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所以,“儿童视角”无疑是破解《读本》教学之“难”的一计良策,能够使《读本》教学化难为简。相信在“儿童视角”的引领下,《读本》教学定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思想渗透、价值引领、行为指导不可或缺的宝典。

参考文献
[1] 林巧丹.一体化视野下的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2(15):29-31.
[2] 蒋丹.善用本土化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6):56-58.
[3] 王愉鑫.从“基于儿童”到“为了儿童”——新课标背景下生物学教学中的儿童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22(2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