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分享:叙事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

作者:吴洁1  日期: 2025-04-09  点击:

论文分享:叙事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

各位老师、小伙伴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分享的论文是叙事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去年暑假,巴黎奥运如火如荼举行时构思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奥运赛场的每场比赛都牵动着我的心,各种网页的转载文章我都看得特别认真,那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场场的赛事,整合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其实就是将有些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了,而它的途径就是叙事教学。所以,我从奥运故事为起点,搜集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为载体,进行叙事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整篇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构思,分为四个部分:“感”——叙事教学的本质与爱国教育的内涵;“合”—— 叙事教学与学生特点的深度契合;“融”—— 叙事教学助力多层次价值认同的建构;“活”—— 情境化创新丰富叙事教学的表达手段。接下来我会重点围绕这四个部分,与大家交流我的论文内容。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怎样让青少年真正把爱国情怀落实到行动上,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叙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给爱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实,故事就像一座桥,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你直接说“要爱国”,孩子可能没感觉;但讲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世界动画电影,讲这几十天的“百亿补贴”计划,可能他们就能感受到:原来爱国不一定要做大事,身边种种小事也能体现爱国情怀!叙事教学,把爱国教育融入有趣的故事里,让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一、“感”——叙事教学的本质与爱国教育的内涵
这一部分“是什么”,主要回答两个问题:叙事教学的特点以及新时代的爱国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1. 叙事教学的特点:用故事触动人心
叙事教学和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知识,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叙事教学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故事的起承转合,它能够将复杂的价值理念嵌入鲜活的情节中,赋予知识生动的生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三点: 
(1)搭建感知桥梁,让学生“能感”: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比如校园、家庭、生活中的小事,降低理解门槛。就比如奥运赛场上牵动人心的“国乒”比赛。
(2)营造趣味情境,促使学生“好感”: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比如学习五下《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一课时,可以结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创设情境——假如文物会“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善感”: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假如文物会说话”的故事中,通过不停追问“为什么小玉壶刚出场时脸上脏脏的?”“为什么是小玉壶出逃送信?”“记者让小玉壶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时,它为什么这么高兴?”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爱国情怀。
2. 新时代爱国教育的内涵:从小故事见大情怀
新时代爱国教育不再是单纯讲历史英雄,而是通过普通人的故事传递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爱国不一定要做大事,日常的小行动(比如尊重传统文化、帮助他人)也是爱国的表现。新时代的爱国教育更注重“接地气”,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感受国家的温度和力量。

二、“合”——叙事教学与学生特点的深度契合
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一代,喜欢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叙事教学如何“对上”学生的胃口?这一部分讲解“为什么”,讨论叙事教学的形式、情感和目标与学生特点“匹配度”,因为高匹配度,所以叙事教学更适合现在的学生。
1. 形式契合:课堂也能“二次元”
学生喜欢刷短视频、看动漫,课堂形式也可以“潮”一点。比如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种爱国主题动漫,把国家历史变成可爱的动物故事,既有趣又有意义。老师还可以模仿短视频的节奏,设计快问快答、角色扮演,甚至把知识点编成顺口溜,让课堂不再枯燥。
2. 情感契合:用“小故事”触发共鸣
宏大叙事容易让学生觉得“和我无关”,但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更能打动人。比如课中我们可以讲“抗疫中的志愿者”“社区里的热心阿姨”,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觉得:“原来爱国就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
3. 目标契合:从“听故事”到“做行动”
叙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在课堂上设计学生扮演“小萝卜头”,体会革命精神,并课后写信表达敬意,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三、“融”——叙事教学助力多层次价值认同的建构
这一部分讲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身份、历史和文化认同。
1. 身份认同:讲当代的“成就故事”
比如用“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科学家、工程师)理解国家科技发展的意义。课后布置“设计未来航天器”的作业,激发自豪感。
2. 历史认同:讲近代的“红色故事”
通过动画短片、情景剧重现“小萝卜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革命年代的艰难与信仰。课后写信的任务,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学生自然会更珍惜当下的和平。
3.文化认同:讲古代的“孝道故事”
比如《卧冰求鲤》的经典故事,老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提问:“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再结合“帮父母做家务”“节日送礼物”等现代孝行,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并不过时。

四、“活”——情境化创新丰富叙事教学的表达手段
这一部分本来是想写手段上的创新之处,介绍让课堂“动”起来的创新手段。但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我是从图像、视频和主体多元来介绍的。具体的创新手段可能还需要思考。以上就是我的论文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