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味课堂”的实践探索      ——以《爱心的传递者》为例

作者:顾心怡  日期: 2025-04-09  点击: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味课堂的实践探索

     ——以《爱心的传递者》为例

宜兴市实验小学 顾心怡

亲爱的各位老师、小伙伴  

大家好!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味课堂的实践探索》。以《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为例,通过真情境—真问题—真解决—真生活四真闭环模式,探索构建真味课堂的实践路径,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让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一、真情境:链接生活,让课堂有温度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课堂情境需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在《爱心的传递者》中,我以学校大队部招募‘爱之链’志愿者团队为贯穿全课的主线情境,通过贴志愿像章和颁发志愿证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感可触入团任务在主线情境中,我着力创设真实可感的小情境,推动教学层层深入。例如,在“发现爱”板块,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情境:  

1. 游戏情境,初步体验:课前通过击鼓传爱游戏,传递爱心玩具和爱心物品,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初步体验爱的流动  

2. 故事情境,唤醒共鸣:分享顾老师的日记记录昨天与同学们见面时真实发生的爱心小事如:保安指路,同学主动帮忙接水,帮忙开电脑等用大家共同亲历的事情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3. 细节情境,深化感知:展示班内学生小林发现的一份隐藏的爱”,聚焦杨意格同学默默打扫教室的事迹,引导学生用细腻视角捕捉身边不易察觉的爱。

这些素材均取自学生真实熟悉的生活游戏场景,着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温度适宜情感共鸣场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熟悉”与“舒适”愿意敞开心扉,才能实现后续的深度学习与探索  

 

 

二、真问题:激活思维,让课堂有深度  

真实情境中真味课堂需通过真实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进阶。本课围绕发现爱传递爱两大板块设计问题链:  

1. 发现爱板块,老师提出主问题:你得到过谁的关心或帮助?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分享身边小事,同学借给自己文具,邻居帮忙提重物等等。主问题停留在“回忆”层面。

接着,老师进行进阶追问:你能像小林一样发现身边“隐藏的爱”吗?你是如何发现的?通过追问,学生从浅层回忆转向深层思考,什么样的爱是隐藏的爱?我发现过吗?我是如何发现的?进阶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学生在思考中领悟留心观察是发现爱的关键。  

2. 传递爱板块,老师提出主问题:“雷锋是如何传递爱的?你做过哪些‘小雷锋’行为?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答,帮助老人过马路,帮助低年级同学找教室等。

接着,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探讨:采访默默付出的同学杨意格——你默默为大家做的这些事情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发价值观碰撞与认知重构,让学生逐步理解助人为乐的本质——传递爱本身就是一件快乐事情帮助他人并不一定要有所回报。 

通过真实、进阶问题的设计,学生对的理解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课堂思维浅层描述转化为深度建构  

 

三、真解决:项目实践,让课堂有行动  

知识的内化需通过真实行动解决真实问题本课以“项目式学习”理念为支架,通过“仪式赋能—方案共创—行动践行”三阶段设计,推动素养落地。

1. 仪式赋能:全体学生郑重地在“志愿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齐声宣读志愿者宣言,加入爱之链志愿者团队用一场真实、规范的入团仪式构建集体归属感和道德使命感,强化责任与担当。

2. 方案共创:小组讨论确定爱心行动主题如爱心义卖、敬老院陪伴等,各小组形成个性化志愿服务清单”,做好实践的前期准备。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针对海上捡垃圾”“献血等提议,及时强调力所能及原则,确保行动安全且符合学生能力充分考虑行动的真实可行性。  

这一环节将纸上谈兵转化为脚下行动,践行知行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共情与解决问题。  

 

四、真生活:延伸场域,让课堂有回响  

课堂的终点是生活的起点。本课通过课内外联动设计,让爱之链继续传递  

课后延伸板块,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上讨论出的爱心行动方案,开展志愿服务,利用志愿证记录服务过程和评价鼓励学生将爱心传递从课堂拓展至学校、家庭、社区,真正实现教育回归生活  

 

真情境为起点,根植学生生活,搭建情感共鸣的桥梁;借真问题为驱动,撬动深度思考,实现认知的层层进阶;用真解决促行动,化知识为实践,在躬行中内化素养;以真生活为延伸,打破课堂边界,让教育回归真实场域。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情境生问题问题导行动行动落生活生活哺情境实践路径闭环,揭示了真味课堂的本质——让学习在真实中扎根,让素养在行动中生长。  

 

最后,我想分享在无锡执教时,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采访默默付出的杨意格时,她很害羞,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台下的同学自发给她掌声;当她鼓起勇气说出“我帮助别人并不想要别人知道,能帮助到别人我也很开心”时,我关注到有一位男孩先是一脸震惊,然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每一个贴上“志愿像章”的孩子,脸上都写满了自豪和骄傲;讨论爱心方案时大家争着出主意,认真考虑可行性……我想,如果很久以后他们在聊天时还能说起,你知道吗?我可是“爱之链”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那就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也是“真味”课堂最动人的回响。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和课例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