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以《爱心的传递者》为例
宜兴市实验小学 顾心怡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新课标”不仅强调了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也对“真实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发现“真实情境”创设的现状和问题;研读“新课标”,探讨在新课标视域下,“真实情境”创设的要求;通过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例,探究在新课标要求下,创设“真实情境”的具体策略,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新课标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涵盖了学生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标”根据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大核心素养。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结合学科内容的社会学、特殊性,我们应该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领域的知识或观点,而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在教师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发生,最终也运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
一、困境审视:“真实情境”创设的现状和问题
“情境教学”强调情、智交融,通过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他们快乐、高效地学习。所以,“情境教学”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与推崇。“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提出,更是把创设“真实情境”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当作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在真实教学操作中,往往会站在“教”的角度创设情境,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
1.情境太假,缺乏真实性
有些教学情境太过虚假,形式主义,背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无论是吸引人眼球的视频,动听悦耳的歌曲,鲜艳炫目的图片,还是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唱一唱、比一比,内容上的丰富也好,形式上的热闹也罢,如若没有合理的设计、安排,只有热闹、刺激,那这样的情境也是缺乏真实性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出的“虚假情境”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深度学习,更是无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情境太远,缺乏亲近感
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会为了教学的流畅与备课的效率,选择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事例,或是直接照搬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难以入境,也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体会。情境缺乏亲近感,学生与情境、与课堂、与教师都是有距离了。
3.情境太简,缺乏思辨性
情境的复杂程度影响着学生深度学习的成效。过易或过难的情境都无法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有些情境太过简单,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亦或是不能指向高阶的学习,这样的情境缺乏思辨性。有些情境太过复杂,让学生无法理解,这样的情境同样也缺乏教学价值。
只有具有合适结构和适当复杂程度的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二、课标解读:“真实情境”的内涵与特征
“新课标”视域下的“真实情境”,要能链接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枯燥的知识产生丰富附着点和切实生长点,并与学生的真实成长产生意义关联的场景氛围、环境条件和任务境况【1】。具体来说,“新课标”所提出的“真实情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情境具有“整合性”
实践证明,整合教材内容,提取核心概念、知识,以此为重点创设主题情境、真实情境,有利于破解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效的教与学。
2.情境具有“真实性”
情境创设必须站在学生本位,指向学生主体,创设出学生喜爱、亲近、熟悉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近可感的学习情境中自然习得知识,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3.情境具有“复杂性”
具有适度“复杂性”的真实情境一定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需要综合调动、运用所知、所学,才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样具有适度“复杂性”的情境才能指向高阶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4.情境具有“开放性”
当下的情境创设还要助力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迁移运用,能够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只有“情境”具有“开放性”,才能链接“学生”与“真实生活”,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
三、优化建议:“真实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1.前期准备:
(1)研读课程,确定情境的广度与深度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课程设计具有整体性【2】。所以在解读教材,创设情境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站在道德与法治的整个学科的角度,把教材内容放入一体化课程之中进行定位,明确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确定教学目标和情境创设的广度、深度。
学段 |
课题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
第一学段 |
《我爱我家》 |
体会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爱。 |
感受爱 |
《我爱我们班》 |
体会自己与班级同学之间的爱。 |
||
第二学段 |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
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并学着爱父母。 |
传递爱 |
《爱心的传递者》 |
能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爱,并能在日 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
||
第三学段 |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 |
能够热爱国家、民族。 |
传播爱 |
《我们爱和平》 |
能够热爱和平。 |
针对第二学段的《爱心的传递者》创设真实情境时,教师应站在课程一体化角度进行定位,注意情境的广度,即情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有对“班级、同学”“家人”的爱,还应该涉及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教师也应注意情境的深度,即情境的复杂性,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的特点,选择更适宜,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的情境进行创设,激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
(2)钻研教材,确定情境的核心概念
在课程定位之下,教师应该仔细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整合,最终精准提炼出核心概念,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内核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有根据可以迁移运用、具有整合性的核心概念来创设情境,才能打破情境创设碎片化的困境,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取以下“核心概念”和“子概念”:
通过“核心概念”“子概念”的提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被整合成一条思路清晰的主线和两大主要板块,这为更好地创设主题情境提供了思路,也使情境创设更具完整性。学生在这样一以贯之,条理分明的情境中学习、活动、思考、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也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中期实施:
(1)基于学生主体,创设“真实”情境
通过前期准备,我们已经确定情境的深度、广度以及情境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内容的确定是情境创设的基础,形式的确定才能让情境真正落地、实施。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反映教材的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呢?答案是“真实”情境。唯有真实情境才能推动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渗透在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的真实生活。
“真实情境”的选取应该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兴趣体验,融合社会生活、文化元素和学科逻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推动学生去探究去建构,实现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过渡,让学习真正发生【3】。
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时,我立足于学生本位,创设了如下真实情境:
主题情境 |
学校大队部招募“爱之链”志愿者团队。 |
|||
|
||||
故事情境 |
老师的日记 |
|
挑战情境 |
雷锋知识大挑战 |
视频情境 |
班中同学的发现 |
视频情境 |
身边的“学雷锋活动” |
|
项目化学习情境 |
开展一次献爱心行动 |
无论是“主题情境”“故事情境”“视频情境”“挑战情境”,还是“项目化学习情境”,所有的情境都应该立足于“真实”二字,唯有“真实情境”才能促使“真实学习”的发生,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用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去探索情境,感受情境,体会学习的快乐,让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落地生根。
(2)基于真实情境,提炼核心问题
“情境”与“问题”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境蕴含真实的任务和问题,问题又推动着真实情境的发展。在真实情境中,若没有核心问题的串联,那情境也只是一副空壳。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成效。
核心问题的提出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以“真实情境”为背景,以“核心概念”为内核,通过把握“核心概念”与“子概念”之间的逻辑层次、深浅梯度,设置出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习。
以《爱心的传递者》为例,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设置以下“核心问题”,使情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情境类型 |
情境内容 |
核心问题 |
主题情境 |
学校大队部招募“爱之链”志愿者团队。 |
“招募令”如下: (1)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善于发现爱的同学可以获得团队像章) (2)有一颗传递爱的善心(愿意传递爱的同学可以获得团队志愿证)
获得团队像章和志愿证即可加入“爱之链”志愿者团队,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 |
故事情境 |
老师的日记 |
说一说: 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当时有何感受? |
视频情境 |
班中同学的发现 |
聊一聊: 生活的“隐藏”的爱。 |
挑战情境 |
雷锋知识大挑战 |
想一想: 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 |
视频情境 |
身边的“学雷锋活动” |
忆一忆: 我们参加过的学雷锋活动。 |
项目化学习情境 |
开展一次献爱心行动 |
小组讨论: 自主选择爱心志愿行动主题,设计行动内容。(完成方案设计) |
以“项目化学习情境”为例,情境内容为“开展一次献爱心行动”。在情境中,我提出核心问题(主要议题)“小组讨论:自主选择爱心志愿行动主题,设计行动内容。(完成方案设计)”。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有组织,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的感悟与建构。
3.后期延伸:重视“真实情境”的开放性,留白课堂生成
“新课标”指出要“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让“真实情境”在课内、课外同时发生,让核心素养在课内、课外一起生长。所以,在创设“真实情境”时,要考虑情境是否具有开放性,能够留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学习持续发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在《爱心的传递者》中,教师利用情境道具“志愿证”(图1、2)将课堂上形成的项目化学习方案落实到课外的志愿行动中去。
(图1) (图2)
利用“志愿证”,把课内“真实”情境和课外真实情境巧妙结合,使情境更具真实性、开放性,让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发展。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需要“真实情境”的助力与推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立足于一体化课程,体现核心概念的渗透,通过真实亲近的情境,指向高阶思维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中不断成长,使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燕.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J] .新课程导学. 2021, (34) :86-87
【2】彭剑影、石晓芸.《 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 2023, (16) :56-57
【3】刘继忠、陈翠. 《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学习的价值、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23,(1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