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利用ar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为核心

作者:陈雅  日期: 2025-04-07  点击:

利用AR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为核心

朱琦歆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增强现实(AR)技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构建与沉浸式互动体验,AR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深化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培育文化自信。以下从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讨AR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策略。

一、AR技术赋能情景化教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传统课堂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常因抽象概念难以具象化而面临挑战。AR技术可通过3D建模、场景还原等手段,将历史故事、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互动的数字内容。例如,大连高新区文明办联合高校开发的“AR数字课堂”,利用自主研发的APP对中华文化进行溯源式立体展示,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走进”古代书院、传统节庆现场,感受礼仪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历史渊源。此外,博乐信息推出的“AR沉浸式交互轻课程”通过红船精神、非遗技艺等主题的数字化演绎,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理解“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互动式学习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AR技术可通过游戏化机制与多感官刺激提升学生参与度。例如,在“社区公共生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AR模拟社区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虚拟的文明养犬宣传或垃圾分类实践,在互动中内化规则意识。再如,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设计AR家谱互动任务,学生需通过扫描实体卡片解锁家族历史故事,并完成虚拟情境中的孝亲任务。此类设计既呼应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庭责任”的教学目标,又通过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命力。

三、跨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播:构建“数字丝绸之路”
    AR技术的应用可突破学科边界,实现道德教育与历史、艺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博乐信息开发的“元宇宙数字丝绸之路”项目,通过AR还原敦煌壁画、茶马古道等场景,学生可身临其境地探索文化交流史,理解“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此外,教师可结合AR数字藏品平台,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虚拟文物(如剪纸、皮影),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确权与传播,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同时提升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拓展AR教育生态圈
      AR技术的应用需整合多方资源。例如,可借鉴“家庭法治知识竞赛”模式,开发AR亲子互动程序,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传统文化寻宝任务,如通过扫描家中器物解锁其历史背景,在家庭场景中深化文化认知。社区层面,可联合文化馆、博物馆开展AR研学活动,如利用AR导览系统还原历史事件现场,让学生在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空间中体会法治发展的脉络。

五、评价体系创新:从知识考核到素养提升
     传统纸笔测试难以全面反映AR课堂的教学效果,需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例如,通过AR平台记录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行为选择(如面对“诚信困境”时的决策路径),结合AI生成个性化素养报告;或鼓励学生以AR数字作品(如虚拟道德剧场)展现学习成果,通过同伴互评与社区展示实现价值传导。

结语
     AR技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文化”的双重驱动。通过场景重构、互动体验与生态共建,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效能,更能让学生在数字孪生的文化长河中建立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未来,随着“空间计算”技术的普及,虚实融合的教育模式将更深度赋能德育创新,为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少年开辟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