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微课教学中的AI运用——以《正确认识广告》为例
朱琦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AI技术让原本抽象的“广告认知”变得鲜活有趣。过去,学生们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讲解去理解“广告的套路”,而现在,AI生成的动态广告案例成了课堂的“主角”。比如,当虚拟主播用夸张的语气推销“喝了就能变聪明”的饮料时,孩子们会哈哈大笑,却在笑声中记住了“广告可能有虚假”;当AI换脸技术让他们化身“广告审查员”,在互动游戏中揪出“扫码领奖”的陷阱时,他们又像侦探一样专注。这些充满科技感的体验,不仅让课堂像游戏一样吸引人,更让“理性辨别广告”的法治意识悄然扎根。记得第一次播放AI生成的“魔法面包”广告时,一个男孩瞪大眼睛说:“老师,这面包能让人飞起来吗?太假了!”全班哄堂大笑,但笑声过后,他们认真讨论起“广告为什么敢这么夸张”。这种从荒诞中触摸真实的体验,正是技术赋予课堂的魔力——它用孩子的语言,解构了复杂的现实问题。
AI的融入,也让学习变得更贴近孩子的世界。传统课堂中,学生面对广告案例时总显得被动,但AI互动问答机器人一出现,他们便迫不及待地提问:“为什么广告里总用动画人物?”“明星代言的东西一定好吗?”这些真实的问题被AI转化为层层递进的引导,比如通过对比AI生成的“理想版”和“真实版”玩具广告,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广告会美化产品”的结论。课后,有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广告像魔术师,会用漂亮的话‘变魔术’,但我们学会了拆穿它的秘密!”这种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正是技术赋予课堂的温度——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有孩子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一个女孩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和妈妈逛超市,我指着货架上的饼干说:‘这个包装上的恐龙会喷火是假的,但配料表里的巧克力是真的!’妈妈夸我是‘小小监督员’。”这种真实的成就感,远比试卷上的分数更打动人心。
作为教育者,我深刻感受到AI不仅是工具,更是激发学生思辨的“桥梁”。在《正确认识广告》的微课中,当AI分析出学生讨论中的高频词“套路”“别信”“要告诉家长”时,我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成长:他们开始用法律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比如发现电梯里的“三天瘦十斤”广告会主动讨论“这违反《广告法》吗”。当然,技术永远需要价值观的指引。在引导学生用AI创作“诚信广告”时,一个孩子写道:“我的饼干广告不会说谎,咬一口可能不会开心一整天,但妈妈的味道永远真实。”这让我坚信,当科技与人文交融,德育才能真正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既懂得保护自己,也愿意守护真实与善意。曾有家长担忧地问:“让孩子过早接触AI,会不会失去对人的信任?”而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AI就像放大镜,照出了广告里的真假。但最后做判断的,还是我的大脑和心。”这句话让我看到,当技术成为脚手架而非牢笼,它便能托举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清醒而温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