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核心素养背景下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上好德法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才能筑牢层级化“树人”的根基。现在的学校、教师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学霸,更要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完整生命个体。”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螺旋上升 价值观
现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处在后疫情时代,无论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还是2020年以来,蔓延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都使得世界发展格局变得更加的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这几天,网络上有一则视频持续发酵。视频中一位8岁孙子朝年迈的奶奶胸口重击了几下之后,将其从炕上拖到地上,一边疯了似的叫嚣着,一边用手臂锁住奶奶的喉咙,半分钟左右,年迈的奶奶便不再动弹。令人震惊是的屋内几个稍大的男孩,看好戏般的将这一切拍摄下来,无人去劝阻。更过分的是,不久进来一位女人,用树枝不停地抽打着小男孩,却完全忽视身旁倒在地上的老人,直到视频播放结束,这位年迈的老人自始至终躺在地上,无人顾及。身为思政课教师,看到这一切,不仅为视频中的这位奶奶感到惋惜,更为那位亲手杀死自己奶奶的孩子忧心,还为全国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的未来担忧……
从1952年提出“基础知识和技能”,到1978年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俗称“双基”),再到21世纪以来的,我们最熟悉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到现在得到广泛认同的,“育人为本”,“学科核心素养”。不难看出,现在的学校、教师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学霸,更要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完整生命个体。”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上好德法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才能筑牢层级化“树人”的根基。那么究竟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宝贵的4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瞄准学段目标,精准发力
从结构化表达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采取了“总目标”统领“学段目标”的呈现形式。按照“先总后分”的方式,确定总目标之后,按照五个核心素养要目布局,分成五条,每一条里,又区分出若干下位层次目标要求,最后将课程目标按学段进行了划分,学段目标则要服从于总目标。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设定,它们之间其实也有着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关系。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学段目标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间有一段平缓的螺旋过程。以前学过的知识会在新的课程内容中反复多次出现。但每一次的出现就会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8岁男孩殴打奶奶的事例。这位8岁的男孩应处在第一学段。在这一学段中,参照“道德修养”维度落实的核心素养包括了11条内容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提示,其中有一条明确提到“感知父母的辛劳,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第二学段目标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补充了“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苦”。四上德法教材中的第二单元“为父母分忧”中的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都对这一学段目标进行了拓宽和加深。让学生对“尊老爱幼”这一总目标有了层层递进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也会将知识点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慢慢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二、注意备授课差异,体现主体性
学段目标精准定位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备课和授课需要把握不同的思路。备课时,要坚持“核心素养整体水平——核心素养学段目标——课程内容”。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尊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精准把握小学生的 “认知发展区”。教师要对学生应属学段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举个例子来说,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完全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肯定是不现实的;接着为学生量身定制学段目标(由于生活环境、视野等因素,我觉得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学段目标也应有相应的变化),考虑到以上因素,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
我们知道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力。他们对声音有着浅显的了解,知道有些场合需要轻声说话。当身处生活中不同环境之中时,究竟该如何切换音量的大小呢?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有如下的要求:“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我们小点声儿》与新课标要求很契合。在公共场合小点儿说话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通过对二年级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水平有了大致了解之后,结合新课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通过体验,知道在公共场所应小声说话,不影响他人。能感受到安静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愉悦,嘈杂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悦,还会对正常生活产生很多影响。
2.认识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标志,知道标志的作用。在公共场所能做到说话小点儿声,不打扰他人。
3.初步树立在公共场所不打扰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课前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体验探究,让学生感悟公共场所小点儿声很重要,引出贯穿整堂课的人物熊孩子斌斌,让学生找找在教室里斌斌制造的吵闹声,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们通过回忆,发现吵闹声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人的心情,真想消灭噪声呀!这时,教师设置了“勇闯难关”环节,通过第一关“大小声音调调调”,第二关“动作行为轻轻轻”,第三关“校园噪音消消消”,引导学生掌握调控声音的正确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了方法后,教师立即让学生演练如何既安静又快速的收作业。本课按照知情意行的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究者甚至是课堂的生成者。整堂课下来,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又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控自己的声音,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有影响他人的文明习惯。
授课时却要反其道而行之,遵循“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整体水平”。因为现在对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有着明确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就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会“学成什么样”,将会有一套科学的标尺来衡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都是主科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他们只会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将课本上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但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更是枯燥乏味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热爱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课与之高度契合。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为了高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在课堂开始,在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不熟悉,对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敬党爱党。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一下子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越教越没底气,这样的课堂,很难评估教学质量,更难培养出核心素养下的“完整生命个体”,无法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三、家校携手,延伸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因为其育人的特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等的培养,所以课程固定在教室内,可能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太单一。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知未知世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话等形式,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并以此形成突破点,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用鲜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和体验。比如,教师在完成“尊老爱幼”这一目标时,除了完成在学校课堂内的教授,还可以联合学校德育处去社区里的养老院进行慰问,给老人们送去温暖;也可以在学校的文明礼仪月双周三零书面家庭作业时,让孩子回去与家中长辈聊聊天,了解他们为整个家庭的付出,或者饭后散散步,为老人捏捏肩、敲敲腿,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让学生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平常生活中。
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需要教师找准课程学段目标,熟悉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水平,创设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自驱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