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些就是思政课上要落实的“理”。“理”始终是贯穿思政课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在本质和性质功能上的重要论断是“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些“理”是枯燥的、单一的,更别说要把这些“理”落实于实践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理”植根于儿童的心灵深处呢?这是值得我们一线思政老师值得去进行实践研究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而链接儿童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叙事”。叙事对人的影响更深,可以进入人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中。[1]借助叙事,用引人入胜的语言、精彩的故事或案例、立体化的人物形象等创设情境,十分艺术地在情境教学中,对儿童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唤醒儿童的道德意识,激发儿童的道德需求和道德潜能。
我们可以尝试在创设情境的生成下,通过儿童具身故事的讲述分享、对话交流、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叙事式情境教学这个载体,把抽象的“理”阐述清楚。
一、以叙述故事为情境线索。
1.以人物形象一线贯之。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儿童对于枯燥的说教是提不起兴趣的。因此,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创设一个或两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或动画形象,以这些形象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贯穿起来,叙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成为情境教学的线索,从而增强思想教育的生动性,新颖性,让教学不仅成为有思想教育的严肃性,又有了人文温度和儿童关怀的德育课堂。
例如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教学时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撒贝宁和穿越时空的徐霞客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围绕“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为我国的交通发展感到自豪。创设徐霞客出行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势,能学会运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整节课以人物徐霞客和撒贝宁创设叙事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真正落实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2.以故事叙述推进教学。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故事情境,以叙述故事情节的形式层层展开,利用这种有目的性的、有鲜明形象特征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推进教学的展开。以这样的叙事进行教学活动,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这一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形象“马里奥”带着学生一起去他生活的“游戏王国”玩耍的故事情境展开教学。第一关“丰富游戏我分类”,第二关“健康游戏我交流”,第三关“健康游戏我体验”,第四关“健康游戏我诊断”。课堂教学以马里奥闯关的故事形式,层层展开,课堂生动有趣,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核心素养,懂得用规则去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从而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
二、以生活事例为情境背景。
1.结合教材引入生活事例
南开大学肖光文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善于德育叙事。要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用生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从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插图的人物都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插图旁边的文字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的。每一册教材的安排也是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叙事性,以二下教材为例,教材包括“让我试试看”、“我们好好玩”、“绿色小卫士”、“我会努力的”四个单元,呈现出一种完整的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叙事结构。因此,教学时,可以选择教材和身边的鲜活资源,用具有道德底蕴的典型生活事例,创设情境背景,通过陪伴、对话和引导,实现个体和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三年级下册《慧眼看交通》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叙说交通带来的噪音、尾气、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的问题,有的说到自己在上学的路上,被堵在路上,担心上学迟到的事情;有的说到自己家里买了电车后,一下子省了很多每个月支出的油费……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叙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这些问题关系到生活、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要不要发展交通”为主题进行问题思辨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展开。
2.结合生活创设冲突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由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价值、个体利益等多方面的差异,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这种道德冲突存在于同学、家长、师生、朋友等不同的关系中,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些具有道德冲突的生活情境。教学时,只有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在场因素”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反思其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2]。创设让生命整体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情境,通过设置贴近儿童生活的冲突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直面自己的内心精神,不断引向学生真实的内心精神,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究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大家排好队》的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个学生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情境:排队上厕所时,后面小朋友很急,请求排在前面的小朋友让让他。这时,学生遇到了一个两难的情境——到底是遵守先来后到的排队规则?还是礼让紧急的情况?当老师提问:排在前面的小朋友应该让,还是不让他呢?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作出选择,大部分学生都是说“让”,但是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会有几个孩子说“不让”。课堂上,应该抓住这些课堂上的“意外”,成为课程的“生成”,并利用这个“两难”,创设了“德”与“法”德两难情境,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思辨的张力中,敢于说出自己的选择,阐述自己“让”或“不让”的理由。教师不能“一刀切”,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选择有“道德”的“理”。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遵守规则很重要,但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我们可以灵活处理,让“法治”变得有“温度”。
三、以体验分享为情境平台。
1.用游戏比赛创设情境
喜爱游戏是儿童时期与生俱来的本能。[3]皮亚杰早就指出: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游戏比赛的体验分享中,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体验游戏带来的有趣、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因势利导,营造“思维活动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中,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情境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观察、思考、感悟等思维活动,从而明事理。
例如:三年级上册《我学习,我快乐》教学时,可以依托“世界各地”的常识、问题,设计游戏。游戏以同桌合作玩的形式,桌上放一些世界地图局部区域的卡片,还有骰子。计时开始后,一个同学做小考官,另一个同学观察桌上的卡片30秒钟后投骰子,投到数字几,小考官就提问卡片后面的几号问题。答对了就赢得这张卡片,答错了,就把这张卡片收回。两位同学轮流交换着玩,到最后,谁手里的卡片多,谁就获胜。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游戏创设的体验情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价值认同。
2.用现场体验生成情境
基于儿童主体的实际情况,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难从教材的图片、文字,老师的讲述和视频展示等提高道德能力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入主题教育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活动体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4]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发挥主导作用,真实地创设体验式情境平台,运用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模拟活动、热点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儿童在场”,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生成现场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真实地感悟,产生道德认同,并心悦诚服地践行“理”。
例如: 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可以创设“职业大体验”、“我来做记者”两个体验情境。在“职业大体验”情境活动中,请来学校的厨师,带着食堂的一只大锅和一把大勺子,现场示范厨师颠勺。接着邀请自告奋勇的学生现场来体验厨师的工作,颠勺30秒。体验结束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肯定学生体验到学校厨师很辛苦的感受后,老师立即追问,劳动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去劳动?开展“我来做记者”,探究要劳动的缘由。学生化身记着,现场采访学校厨师。然后“小记者”现场连线,采访警察、医生等职业的劳动者,根据现场生成的情境,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明白劳动者坚守岗位的缘由,提升道德认同。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只有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积极开发和整合思政课程中的资源,通过叙事创设教学情境,让思政真“理”根植于儿童心中,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