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以德引领、以育启航 ——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钱颖  日期: 2025-04-02  点击:

以德引领、以育启航

——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阵地结合。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更是最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人,因此,教师要和家长达成良好沟通协作,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地开展家校共育,为学生塑造完整的德育教育环境。本文主要探讨在新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如何利用家校共育渗透班级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为小学班主任治班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班主任;家庭指导德育教育

正文: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班主任教师的可靠盟友,身为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建设各类家校共育活动,让孩子在校能以教师为德首,在家能以家长做榜样,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树立自主管理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

一、 理论依据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析,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形成期,尤其是小学低年段,学生还没能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约束力已经良好的道德观念,对于善恶是非难以辨明。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尤其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家校共育以及德育工作为学生塑造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自我肯定能力,提高学生环境稳定性,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奠定良好基础。

二、 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1.有机融入生活,深化学生认知

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有机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协作,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德育教育,更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德育的实际应用,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的行为举止、家庭氛围等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家校共育,家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学校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丰富学生体验,提升学生能力

家校共育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家庭与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教育方式。通过家校共育,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活动空间,如参与社区服务、科学实验、艺术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增长见识。同时,家庭也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家庭管理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生活能力。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 相关策略

1.加强家校联结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就能够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作用,为此,我设立了家委会,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和家长深度交流,了解学生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1.1家校组织建设

仿照学校的家委会制度,笔者设立班级家委会,几位家长毛遂自荐参与到其中,和教师一起讨论制定家长日常行为守则,决策并执行和钱有关的事情,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双向反映情况,参与策划亲子活动,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家委会利用班级微信群,完成通知、报名、统计、汇总等工作,同时也在此集中解答疑问,例如如何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孩子报名活动有什么要求、学习用品要怎么准备等。遇上难解决的问题,家委们互相交流讨论,各自出招,争取给出最优解。其次,家委会采用集中收集问题,然后统一向老师询问,再在微信群集中或逐个问题回复的方式解答问题。尤其在老师正在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家长工作或不方便的情况下,发挥好信息“传送门”的功能,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也让大部分家长的关心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助力学校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在,有问题先在群里找家委,成为了本班家长们的第一选择。

1.2家校沟通机制

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单单依靠对孩子单方面的引导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加强关注学生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尤其要扭转部分家长功利教育态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家校沟通要想形成合力,教师首先要帮助家长们找到内心的支撑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达成教育共识。班主任如果仅仅是通过一条条冰冷的文字与家长沟通,很难抓住家长心里的情绪点,与家长产生共鸣,为了更好地让家长理解家校是站在一条线上的可靠盟友,笔者专门为班级建立了家校联系本,及时传递班级动态,主要内容是班级动态、学习动态、班级一周新闻人物、老师寄语、一周作业、家长留言、学生优秀作品展等等栏目,家长查阅后需签字或者留言。这样的家校联系本,班主任比较省力,家长时有留言,可以更好的依据联系本调整学生育方针。 

2.创办家校活动

2.1家庭阵地——家庭读书交流会

陪伴从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有效利用。工作之余家长们竭尽所能地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更有意义。笔者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少量的家庭读书交流任务,并要求在学生在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完成。我会特意设置一些《朝花夕拾》、《长征故事》等简单且蕴含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章,让父母放下工作,陪同孩子一起阅读。阅读完毕之后,家庭内部要开展一个简短的读书交流会,父母和学生都相互交流一下自己阅读之后的感悟,每个家庭要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记录下家庭的交流活动。

2.2校园阵地——家长进课堂

为了帮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视野,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此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邀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走进课堂,通过家长讲述从事职业相关的动人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孝心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体验生命的成长,与我们一起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学子。

2.3社区阵地——社区志愿宣传

笔者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也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其中依托世界环保相关纪念日开展开展生态环境、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例如依托植树节,我班开展了“和大树交朋友”活动,在校园里为认领的小树制作名牌、浇水、除草;发动家长共同参与《环保垃圾袋》手工创意活动,利用废弃伞面、布袋等进行 diy,养成垃圾不落地的环保意识。中年级,依托学校“共护生态家园 保护野生动物”主题活动,作为参与者之一,我积极为班级争取活动机会,开展了《了解蟾蜍》主题实践活动。学生收集蟾蜍等各类信息,主动制作关于蟾蜍等知识信息海报和提问卡,进行了有关蟾蜍的知识竞赛,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全班共同完成了一封“保护蟾蜍,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并和社区联系,在居委会的支持下以小组为单位,来到菜市场、居民小区开展保护蟾蜍的宣传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家校合作,共同为保护蟾蜍、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班级日常不定时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 社区环境我来护”“我为环境做贡献”“我是快乐送水员”等主题活动,走进社区捡垃圾、撕广告、为辛劳工作的户外劳动者送上一瓶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同学们逐渐树立起了责任感,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为小学生,我们也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

四、结语

朱永新教授说过要始终把教育和生命联系起来,教师就好比扁担,一头担着家长一头担着学生。班主任身为班级的大家长,要发挥好自身主导作用,做好家长委员工作、指导家长家风树立,让孩子不仅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能在家中传承品德,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未来,我会继续和家长一起合作,和孩子们一起携手进步,让家庭教育绽放生命的美丽,培养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优秀而健全的人格,感悟亲情从而激发爱的情感,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父母、有亲人的情感,继续向阳而生,向美而行。

 

参考文献:

[1]章爱华,马雪芹. 劳动教育新突破家校共育新篇章——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C]//.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

[2]朱丽娟."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探析".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Ed.2022, 2874-2878.

[3]王慧聪.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途径和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5-8.

[5]陈芳."家校共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分析".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Ed., 2022, 11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