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于历史情境中照见抗争精神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钱颖  日期: 2024-04-11  点击:
于历史情境中照见抗争精神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勇于抗争,抗争精神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实施历史教育和政治认同的主要学科,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历史教学单元难题,将历史知识与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探讨了有效提升历史单元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抗争精神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情境;抗争精神
情境教学,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真实的、趣味的、直观的、互动的学习情境,营造浓厚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参与性和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探究学习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果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历史单元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需要教师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中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提升历史专业素养,增强历史的教学乐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教学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教学困境
1.教师历史素养不够,教学专业能力不强
历史单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年级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很多德法教师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素养不高,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深挖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和延伸历史知识,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巧妙地、全面地、具体地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并创设出趣味性的历史情境,向学生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最终导致教材中历史单元教学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形式化、表面化内容,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理解比较浅显、片面。
2.教师教学说教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历史单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教师很容易采用漫灌式教学法,直接大量输出各种历史事件,却忽略了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建构,很容易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小学德法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教学多为说理性的灌输式教学法,不太关注学生“学”的状态、过程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历史知识成为数字、年代和概念的堆砌,要求学生勾画圈点背,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认为历史知识学习难度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丧失学习兴趣、主体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紧张、害怕和恐惧心理,不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培养。
3.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缺少学习迁移应用
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通过直观地观看、接触和感受,认识事物,然而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与小学生当前的生活时代与背景距离较远,他们很难产生真实的同理心和共鸣情,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定要贴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但是教师针对历史知识的教学,经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认为历史与自己完全无关,历史知识无关紧要,不会主动迁移和应用历史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并从生活中感悟历史知识,增强学习理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情境教学对学生抗争精神的培养对策
中华民族精神特征之一就是勇于抗争,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实施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的主要学科,应将历史知识与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
1.创设历史影像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多媒体工具的出现,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变成集图片、音频、动画、数字等于一体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与欣赏,就能身临其境,变身为历史的“见证者”,满足学生的形象思维需求,增强学习的真实体验。我国历史悠久,关于抗争精神的历史影像素材更是浩瀚如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应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整合历史影像素材,认真观看和学习,从而丰富历史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创设历史影像情境,插入播放抗争历史相关的影响资料,从视觉、听觉上创设出虚拟的历史环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起积极的情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执教《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时,通过收集、观看、讨论“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历史事件,根据其内在逻辑关系,在教学导入环节播放有关介绍鸦片音频,以柱状图形式展示1795年-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启发学生讨论“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会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从而使学生坚定销毁鸦片的决心,感受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自然生发学生的爱国情。再通过英国借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悍然发动鸦片战争,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英两国国力的悬殊,体会英国的无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即便如此,中华儿女依旧在抗争,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屈战斗,“三元里抗英”视频的播放将学生情绪推动到高潮——面对外敌,中华儿女进行自发的抗争,且这一抗争打击了外国人的嚣张气焰。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节目,如《鸦片战争》《黄飞鸿》等,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观看,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巩固历史知识,充分感受中华民族近代遭受的屈辱及中华儿女的不屈抗争。
2.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增强学习的吸引力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复杂的,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想要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难度很大,但是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喜欢听故事,关于抗争精神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很多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在课堂上穿插关于抗争精神的精彩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启发学生全身心沉浸在故事中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抗争精神和历史道理,使历史知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易懂。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历史时,教师以“历史人物寻访”为线索,首先使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我国鸦片战争的历史名人故事,很多学生都收集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禁烟英雄,还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与分享的方式,交流历史名人的故事,很多人交流了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虎门销烟两大著名历史故事,也分享了林则徐一生中贫苦童年、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等其他经典故事,展示了林则徐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敢于抗争、不屈不挠、清廉正直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让大家更加全面地认识林则徐,深刻地喜欢上林则徐,要愿意都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榜样,向他学习,培养抗争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朗诵、情景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将更多的历史明抗争名人故事,如关天培、陈化成、裕谦等,编创成各种文艺节目故事,进一步让学生在故事创作中加深学习理解和感悟。
3.创设历史访遗情境,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必有痕迹。历史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国十分重视历史保护,关于抗争精神的历史遗迹非常浩瀚,它们看得见、摸得着,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备强大的宣传教育作用,而且他们就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各种历史遗迹资源,创设历史访遗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活动,增强学习的开放向,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前往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方,开展设计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遗迹,近距离感悟历史岁月,认真聆听历史故事,共同受到启发、受教育和受鼓舞,学习抗争精神。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出示《南京条约》手稿,让学生相互传阅观看,亲眼看一眼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让学生交流最屈辱的一条,并说一说原因,谈谈对中国的主要危害,如割香港岛给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香港,交流我国为香港回归所做的各种努力,播放香港回归时的视频,并出示香港回归中方签字时的英雄牌钢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为抗争外国压迫做出的抗争,感受历史事件就在眼前和身边,只有不忘历史屈辱,只有努力抗争,才能换来今日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4.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探究性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思维产生于问题和疑难,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也就是“从做中学,学中用”。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见的情境教学法,但是实际教学成效并不高,这主要源于教师将问题情境等同于提问教学,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提问的方式简单粗暴,不具备启发性、导向性和激励性,导致学生没有产生足够的问题思维,并没有不断生疑、质疑、探疑和释疑,因此采用历史问题情境教学法,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串,启发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生疑质疑,自主迁移和应用旧知识,探寻问题和解决问题,再生出新知识、新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抗争历史。例如在采用历史故事情境教学,使学生交流林则徐名人故事时,教师可以同时采用问题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串,如“林则徐为什么要上书这样一封奏折呢?”“同学们快速浏览书本45页上的阅读角,找找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呢?”“在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禁烟措施之下,取得的怎样的禁烟效果呢?”“收缴来的这么多鸦片林则徐又是怎样处理的呢?”“根据虎门地图,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硝烟?”“这段历史与今天有什么关系吗?”等,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边思考边学习边理解。
三、结语
情境教学是有效提升历史单元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抗争精神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情境教学,创新历史知识教学方法,尊重小学生认知规律,提升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增强他们的历史体验、感悟和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与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登攀.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
[2]翟树强.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J].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