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叙事情境下的《读本》教学研究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宗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使用好《读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正因如此,《读本》教材内容非常严谨,政治性、思想性的内容贯穿整套教材。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其中内涵。如何高效的利用好《读本》教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我将结合顾心怡老师执教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及自己的课堂来谈一谈感受。
董一红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读本》和德法教材的整体目标同向。因此,在教学《读本》时,可以将德法课成功的教学经验、方式方法迁移到《读本》课堂。在德法课程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决定了课堂情境的不可或缺性。“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发展的和动力的”,同样印证了情境创设是重要的德法或《读本》学习方式之一。在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中,叙事情境立足学生实际,融汇教材内容,贯通整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化了道德认知和情感。
一、研读教材,寻找课堂切入点
教材在第6讲第一课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编排了习近平爷爷谈人生价值观,两件衬衫对比图(其中一件扣子从第一粒就扣错),学生讨论,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布茹玛汗.毛勒朵、黄大发的事例,习爷爷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习语金句等学习内容。根据教材的编排逻辑,本课按照知情意行的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究者甚至是课堂的生成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顾老师首先精准定位了学生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切入点,那就是“扣扣子游戏”。这一游戏,不仅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感受走进课堂,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对于比较难理解的人生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教学到这里,学生还只是对第一粒扣子扣好的重要性有了浅层次的体验。至于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该怎么扣呢?
二、拓展资源,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无论是德法还是《读本》教材,其内容都不如主科教材内容那么集中,那么具有针对性。两者的教材内容相对来说稍显分散,内容也较为简短,这无形中也对思政课教师提高了上课要求。所以,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并拓展资源。同时要注意,在资源的拓展上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当下热点资源的融合,用丰富的事实展现理论的力量。
1.榜样示范,引领成长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榜样,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道德成长的源泉。两位老师考虑到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创设了“小迷糊”明明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角色,同时着眼实小的生活实际,结合实小学生特色——寻访活动,创设了连贯的的叙事情境,将自身体验融入其中的“小扣子”行动。明明是个扣错扣子的小迷糊,这一形象仿佛是中年级段学生的缩影。他们做事虽然毛躁、不够踏实,但已经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渴望获得老师或家长等的认可。“小迷糊”这一形象的出现,迅速拉近了明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大家的见证下,明明改掉了迷糊的毛病,一步步成长为核心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员,穿上了鲜艳的志愿者马甲,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榜样。课的最后,顾老师将志愿者红马甲送给了学生,鼓励他们争当榜样。
2.主线清晰,形式多样
教学中,顾老师充分挖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将概念性知识与育人性学习相互交融,以活动的形式将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融入进创设的情境“故事小馆”、“红色影院”、“无人超市”、“好人广场”,制成四枚扣子扣在了衬衫上,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形成了一条思路清新的教学主线。其中“故事小馆”中的布茹玛汗.毛勒朵、“红色影院”中的村书记黄大发是教材内容,而“无人超市”以及“好人广场”中的寻亲大姐吕顺芳,乐于助人的管志翔等,都是顾老师挖掘补充的热点资源。这样一来,提升了《读本》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一大的叙事情境下,顾老师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了“辨一辨:地上有面脏兮兮的小国旗,你会怎么做?”、“夸一夸:你还想夸夸哪些敬业的人?”、“想一想:小学生没有工作,怎么敬业呢?”、“谈一谈:你从哪些人哪些事中感受到友善呢?”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和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境完整,注重落实知行合一
顾老师创设的叙事情境“小扣子行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的完整性。扣错第一粒扣子的小迷糊“明明”,在大家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逐渐成长为令人羡慕的核心主义价值观宣传员。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了成长,但能否坚持将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呢?顾老师显然非常了解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了课后任务:继续开展“小扣子行动”,从生活小事做起,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将其作为一种鞭策鼓励的手段,督促学生落实知行合一。如果在课后任务中再加上一条,通过观察后由同学、老师、家长打分评选出各班的核心主义价值观宣传员,对全校同学进行宣讲。这样的话,是否更加能够提升课堂的实效?
反思自己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时,虽然设计了一个交通王国的汽车迪迪的形象,但它只出现在了开头导入部分:“通过汽车迪迪的介绍,大家认识了地上、地下、水上、空中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从而揭题《四通八达的交通》”以及对比辨析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交通王国的成员们听了大家的夸奖,特别得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纷纷找迪迪评理。听,它们正吵的不可开交呢!(播放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地铁的录音)”,其他教学环节只设计了较为常见的活动体验、小组探究式学习。现在看来,整堂课的教学不够严谨,创设的情镜不够完整。如果在最初呈现迪迪这一形象时,加上一些性格上的缺点,比如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是交通工具中最厉害的。通过层层递进式学习,让学生见证其改变的过程,最终迪迪能够成为一名谦虚的能为大家服务的交通管理员,那么能达到的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叙事情境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知晓《读本》中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习语金句,发展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帮助学生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