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作者:芮春霞  日期: 2024-04-05  点击:


【摘要】在当前社会,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的价值形成冲突,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习近平讲话和教育部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势在必行。我们要开发和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原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开发  教育原点

一、   从两则新闻谈起

(一)“管中窥豹”——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新闻1

20143月,广州街头上演“扶不扶”的罗生门,两小学生扶起坐地老太,老太坚称是被他们撞倒,要求他们支付医药费和营养费。之后,一年半时间内,法院两次审理此案。给两位未成年的小学生提前上了一堂惊险的社会课。

新闻2

2016年,在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一小女孩的玩具车撞到了78岁的老人。视频上传网络,很多网友“骂声”一片,调侃“碰瓷”出了新高度。而事实是,老人被确诊桡骨骨折,并没敲诈,还婉拒了更多的赔偿。

全社会就“扶不扶”的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其实是对全社会“诚信”的拷问。“人倒了不扶,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春晚中《扶不扶》小品中的这句话给了这个问题很好的答案。主动“扶”,受助之人不“讹诈”,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德“助人为乐”和“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而如今,学生也要面对生活中“诚信”缺失之类的社会现象,与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冲突。面对学生审视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从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势在必行——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汉语大辞典》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基于爱国精神的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俗文化等。

1、小学德育现状调查

我们对我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四、五学生和学生家长,其中学生120人,家长100 人,回收有效问卷100%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三、四、五年级虽然都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结论: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

家长问卷中,10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对其教育内容的认识却不够全面。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对孩子的美德教育。学生问卷中,100%的学生想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想走出校门,但并不清楚具体要学习什么。面对复杂、开放的社会和网络,学生在中西价值观、传统与现代观念、道德理论和实践的三方面形成了冲突。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面临着断链的尴尬局面,未来以及发展前景堪忧。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存在不足。

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使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散点式渗透在各个学科之间,但是相互之间缺少呼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十二册教材,以《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四本教材为例,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内容,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其中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主要有诚实友爱、爱家乡、爱祖国、传统节日教育等,分散在四册教材中,各自独立, 螺旋上升式的层层递进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问卷中,9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在小学另开一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何妥善处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余课程的关系,构建“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值得我们去探讨。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中华传统美德实践体验。

 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还是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道德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单向为主,绝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缺乏情感体验,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校外。而问卷中,9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走出校门,进行实践体验。90%学生都很喜欢道德与法治课,希望老师能上课生动一点,能多给他们一些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机会。

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

问卷中,98%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兼上语文或者数学的科目。65%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老师更重视语文等主科的学习。目前,小学大多数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是语文或数学老师兼的,几乎没有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语文或数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追求分数的情况下,每周两节的道德与法治课,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又怎么会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应试教育的偏离,让教育远离了“育人”的原点。

5)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由于学生年龄的实际特点,学生道德与法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具有可塑性和反复性,需要外在的长时间的反复的实际督促、指导。所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教师,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组成教育合力,需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密切配合,需要宣传、文化、媒体等部门的协助,能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能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体验的场所等。问卷中,68%的家长认为,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实践的场所提供还不够。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还不能很好地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多元支撑。

2、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反复在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几年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部更是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教育的原点又应该是什么?其实,并不

复杂,只是基于人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爱国、修身、处世三个层面,把中国教育从应试倾向重新拉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原点。那么,如何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回归教育原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和加强建设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开发学生“原生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成长。

(一)完整课程体系,提供多元支撑。

《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与社会》(小学高年段),从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后进入小学课程体系并沿用至今。如今,时代在飞速地发展,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了很大的距离。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很多学校有了代表个人观点的国学读本,但内容极不规范。教育部门应该在小学阶段设立必修课程“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专门的教材、课程标准,每周有一至两节的课时,有专职的课程教师。国家能对相应师资进行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螺旋体系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材还需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标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推进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构建互为补充、协作的多元支撑。

(二)发挥课堂渠道,明美德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为重要。而小学阶段又是一个可塑性最大的阶段,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和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小学生,更要明美德,知礼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学生只有在“明理”的基础上,才能“导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发现、思考、疑惑带到课堂,把课堂上获得的认识回归生活,在观察、体验、辨析、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明美德知礼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正是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中,《我要攀登》一课教材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困难,谈一谈自己克服困难的体验,进而来学一学他人的“登山”故事;第二个板块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要攀登的勇气和毅力;第三个板块将克服困难过程中获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登山”诀窍。这一课时,班里学生正流行“木头人”的游戏,为了让学生体会坚强的毅力是成功的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单脚独立,双臂平举,进行“木头人”不许动的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会很浓,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放弃失败了,有的学生却坚持了很久。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采访,很快就引导学生总结出顽强的毅力是做成功事情的基础。在学生有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上的名人司马迁,入狱被处宫刑,稿子被盗的困难下,仍用了近15年著成历史著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三)结合地方特色,激发爱家爱国

苏护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爱祖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要使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寻找自己的根,从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犹如一汪清泉滋润着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把家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让学生从了解家乡,产生家乡自豪感开始,增强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国家的伟大。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优化。“一方乡土,一方文化。” 作为生活在家乡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家乡的点点滴滴。所以,有关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地资源,将是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丰厚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我们的民风民俗》时,课前安排学生去搜集相关的信息,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习俗,而这些民风民俗,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学生也是在年年过着这样的风俗,对于这些风俗是如数家珍,颇有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导游,介绍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在了解了本地风俗的基础上,对其他地方的民风民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从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四)延伸实践活动,争做美德儿童

《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四十分钟的课堂,而应把教学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社会是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的主要来源,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力,往往忽视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社区、大街、公园等,体验不同的角色,进行社会调查,用身边的资源,充实拓展教材,从而更深入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个实践的过程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科学的、有序的、有目的性的。

如:《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第二册第三课《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鞋、衣服、帽子,听父母讲小时候,他们精心照顾自己的事情。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 交流这些感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的基础上,还可以把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进行展示,老师把学生带来的物品进行归类,有穿着类的,有玩具类的,有生活用品类的等,最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花了无数的心血,从而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母献孝心。这样,学生对于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而是真正地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五)融合班级管理,营造优秀氛围

现在的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都是由班主任兼职的,这时,可以融合班级管理,营造优秀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习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美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认同、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交流。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时,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有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版面,时刻提醒学生;利用晨会、班队课等固定的时间,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计系列的教学;结合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最近一阶段的思想变化等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指导。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在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从完善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渠道,结合地方特色,延伸课堂实践,融合班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若干措施和对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应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标准》

2)鲁洁主编的《道德与法治与生活》《道德与法治与社会》12册教材和教学用书

3)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4)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5)张俊平《教师,做个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