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倡“低碳”,切准教材的“脉搏”,直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体验,自主、创新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倡导探究实践,注重情感实践,尝试游戏实践,开发社会实践。
【关键词】
实践体验 探究 情感 游戏 社会实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而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何尝不需要提倡“低碳”,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倡“低碳”,是指课堂要尽量避免“纸上谈兵”,要能切准教材的“脉搏”,直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填鸭式的空洞说教,已经无法被学生接受,更不要说达成课堂的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验,而是要求教师要能把更多的资源同课堂整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再度开发教材,构建“立体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体验,自主、创新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大的体验效果,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从而创建高效的课堂。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倡导探究实践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堂上普遍存在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门综合性的课程,有生活、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而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要尽量减少“高碳”的教学,避免课堂上,直接灌输教材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学生下课后,又能记得多少,或许一个转身,活泼、好动的学生就把这些知识点抛之脑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案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调查”、“实验”等等多种方式,自己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寻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把学生的收获进行“提纲挈领”,提升高度。
例如:在五年级教材中,《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感受到古老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刻领会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感。其中“汉字演变的过程”这一个知识点,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丰富,难点较多。教学中,只是通过阅读、讲解,学生根本就是“过目、过耳就忘”,什么也没有掌握。曾经也尝试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但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不能灵活应用,知识点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汉字,在学生学习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分别给老师提供的汉字进行贴标签、排序,老师请组长展示结果的时候,全班进行评议,、纠错。这样,在学生动嘴讨论、动手排序、动心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灵活掌握了知识的难点和要点。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轻松简单,这样“低碳”高效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重情感实践
德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了,才能真正接受你的教育,德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泰戈尔曾经说过:“师生活动是师生的心灵约会”。课堂上的实践体验,不仅仅是指学生动手探究学习,也包括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学生在情感上和老师、教材共鸣,德育才会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儿童的想法和我们成人相比,显得幼稚,缺乏逻辑的缜密和事实的可行性。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课堂上,他们还是很随意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旁人听来或许会忍俊不禁或者嗤之以鼻,但我们教师可不能这样,我们应该仔细聆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能够加以引导。让孩子知道,老师愿意听他们讲自己的想法,老师也会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思想的教育,知道行动上应该怎样去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为本,不仅把学生看做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应该看成是教育的资源,他们的生活体验、情感变化、学习兴趣等,都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聆听了这些“源头活水”,教学当然有效、高效。
例如:(《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在教师展示照片和李奶奶的实例后。师:南京大屠杀虽然过去已70年了,但无法愈合的伤痕永远留在了李奶奶心里,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日本鬼子一手制造的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它给我们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听了这些资料,看了这些血淋淋的照片,你能无动于衷吗?你要起来控诉这些日本鬼子吗?那你就来控诉他们吧!
生:(七嘴八舌)日本鬼子真是没有人性!
生:他们怎么可以在中国这样横行霸道呢?
生:日本人真坏!我们去他们国家扔颗原子弹!
生:抵制日货!再也不要买日本人的东西!
……
学生义愤填膺,各抒己见。可有的学生的回答显得很幼稚,这既体现了学生对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痛恨,也说出了他们认为可行的报复日本人的方法。这时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但仔细琢磨学生的回答,有些回答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倾听,很好地引导。是不是扔颗原子弹、不买日货就是最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几种做法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说出,我们不能和日本人一样没有人性,也不可以关起国门来不发展,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了富国强民,才是做好的做法。学生在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后,激发了学生的不同情感,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有了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讨论,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引领,学生有了一次难忘的情感体验,比起老师一个人直接说出对日本的看法,课堂效果可要好了许多。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尝试游戏实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我们大人又有所不同。学生一阶段流行玩战斗陀螺,一个阶段又流行玩赛卡,一个阶段流行爆丸……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在我们眼里不值一玩的游戏,孩子们沉浸其中,玩得不亦乐乎。当你在课堂上,全盘否定孩子们玩的游戏时,学生会认为你是老古董,更听不进你的任何教育。教师这时应该及时关注到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的组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学生就会在游戏和思考中,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与教师的教学思路、节奏同步,和谐前进,并且在学习和思考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所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和力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被学生积极地接受,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识得“东风面”,那还怕课堂不会“万紫千红”?
如:(《我要攀登》)
教这一课时,班里学生正流行“木头人”的游戏,为了让学生体会坚强的毅力是成功的基础,教师组织学生单脚独立,双臂平举,进行“木头人”不许动的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会很浓,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放弃失败了,有的学生却坚持了很久。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采访,很快就引导学生总结出顽强的毅力是做成功事情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做游戏,兴趣盎然,在玩中学,课堂的效果也较好,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了。
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发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四十分钟,而应把教学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社会是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的主要来源,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力,往往忽视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社区、大街、公园等,体验不同的角色,进行社会调查,用身边的资源,充实拓展教材。当然,这个实践的过程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科学的、有序的、有目的性的。
如:在教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这课时,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乡宜兴,是处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物产丰富,景色迷人,也是“洞的天地”、“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陶的故都”的独特旅游胜地。带领学生在春暖花开之际,到宜园、森林公园、西九边走一走,看一看,闻闻花的芬芳,感受水的清爽。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绿树、清水的重要。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总有两面性,由于家乡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的工厂也在污染着环境,尤其是有一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和家乡周铁一带工厂的排污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带着自己的调查反馈表,学生再来走进课堂,去上这一课,课堂上,学生真是深有体会,情真意切,比起空洞的说教,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环保教育。家乡的环境,都是学生身边能看到,能听到的,能感受得到的。只要老师稍加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学生就会睁大闪亮的眼睛,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获得最自然、最深刻的经验、知识、感受等。这都可以成为《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的最有效课程资源。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一双慧眼,去真正识得社会这座“庐山”的真面目,积累丰富的知识、情感、经验等丰富的课程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切准教材脉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用自主探究的学习、真实情感的体验、游戏角色的扮演、社会实践的参与等多种方式,建立以回归生活的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低碳”教学,从而成就我们高效的德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