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变奏”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和谐曲”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应该关注这些“不和谐”,通过辩证思维,创设情境,延伸探究,整合课程,对症下药,倾听异议等,把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转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资源,研究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并加以利用,变奏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和谐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关键词:“不和谐” 关注 基本特征 心理分析 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对的是儿童,他们天真可爱,懵懵懂懂,对一些道德认识似懂非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了让自己的课堂能按预设的教学思路顺利开展下去,会因为学生遵循自己的预设,给出了老师心目中正确的答案而欣喜不已。但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教师对于课堂上这样的“不和谐”,有的不予理睬,视之“废话”,不了了之。学生虽有疑议,但慑于师威,不敢言语。有的则强加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废话”“一棍子打死”,把“不和谐”强改成“循规蹈矩”。也不去管学生心里有什么想法,更不去看到这样教育的后遗症:这样简单的道德说教,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从而把道德行为的引导落到了空处。
一、“不和谐”:一种创新、批判的想法
(一)、定义
“不和谐”,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那些背离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观点冲突时,形成的一种创新、批判的想法。他们有的偏离了老师的思路,有的甚至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
(二)、“不和谐”形成的心理分析
1、师生思维的碰撞
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学生专心听教师讲授,同时进行积极的思维,当他们与教师的思维发出碰撞的时候,就会迸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不和谐”的声音。这是一种有效课堂的表现。
2、自我意识的突显
学生个体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意识。在课堂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的学生就会特别想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
3、情感变化的表达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是一味的灌输。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候,在情感上真正接纳、认可,这样的“知”才能内化,才能起到“导行”的作用。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情感也在随之变化,当他们的情感在“激动、困惑、难受、兴奋……”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声音。
二、“不和谐”声音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一)“不和谐”声音的基本特征
1、真实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与法治、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观点,引导儿童的社会实践。这是一个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儿童自身生活实际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必定会有冲突矛盾的时候。儿童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接受并内化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疑惑、争议,是真实想法的情不自禁的表达。
2、批判性。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开发智能、培养学生
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决定环节。评价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不是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教学有出入,甚至相悖,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正是学生的一种值得培养的批判性思维。
3、多样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德与法治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道德认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差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作为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就会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有异议要倾诉……这就导致他们“不和谐”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的多样性。
(二)、“不和谐”的类型
作用 |
积极 |
消极 |
指向性 |
赞同性 |
反对性 |
正确性 |
正确 |
错误 |
三、“不和谐”的特殊策略
其实,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是值得教师引起关注的,重视并且去研究、利用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使这些“声音”转化为不断“生长”的课程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种特殊策略。
(一)、辩证思维,创设民主课堂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矛盾辩证式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思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生活实践的道德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不能人云亦云。
如四年级下册《认识广告》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什么是广告,生活中哪里有广告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广告的看法。很多学生谈到了广告的作用,给商家带来了利润,公益广告提高全民素质,使用户更了解商品等。但是有的学生却固执地认为,广告应该取缔。面对这样的认识,教师不能填鸭式地灌输。面对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正方(支持广告的存在),反方(坚决取缔广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偏执的、不全面的认识不置可否,由学生辩论后,自己来归纳辩证的看法:广告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是我们怎样正确地对待广告,并从广告中获取对生活有用的信息。
(二)、创设情境,追求真知课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和
道德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多感官地获得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从而内化,指导道德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应抓住“不和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到真实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如: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的教学时,学生从正面畅谈诚信的重要。但当“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时,应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提出反面的例子。有的学生说自己做错了事情,没有如实对家长说,免去了责罚;有的说考试卷上有错,老师没有批出来,家长也没发现,却得到了奖励等等。对于这些“不和谐”的反面例子,教师应该及时重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其余学生帮助分析,说出不同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最后自己来谈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正能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三)、延伸探究,衍生开放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课堂上出现“不和谐”
的声音时,教师应该在时间上,空间上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自己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探究,从而形成真实的道德认识。
如二年级下册《小手拉小手》一课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说说自己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事情。可是说着说着,学生就会扯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谁谁没有帮助我;我才不乐意把学习用品借给同学等。当出现这样的“不和谐”时,教师光凭课堂四十分钟是很难将学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去改变。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在一周的时间内,请这些学生在学校或校外至少能帮助别人一次,也可以请求别人的帮助。当然,教师先应教给学生能有礼貌求助和感谢别人。在一周之后,再请学生谈谈在一周中,别人帮助自己后的感激心情,以及帮助别人后快乐的心情。在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有了真实的感受后,教师最后才引导学生说出互助友爱的重要,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整合学科,构建有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的课程,有机融合了历史文化、生命安全、自然科学、健
康知识、道德与法治和规则教育等。教师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存在,往往和学生其余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当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时,应该从学生所有的学科入手,找到可以整合的部分,融会贯通,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
如二年级上册《秋天到了》,寻找秋天的足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了很多秋天的事物,找到秋天的特征。但是在交流过程,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的学生说出了梅花开了,麦子绿油油的,枫叶变黄了等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回答。在这些错误的答案后面,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缺乏。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之外,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语文学科,在最近学的《秋游》、练习、有关秋天的小散文等,了解秋天有哪些事物,秋天又有什么特点。在整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后,学生就会了解秋天了。
(五)、对症下药,突破课堂难点
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出现的“不和谐”,往往就会是课堂上最有
争议的部分,也往往就是课堂的难点。学生正是因为不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声音,利用这些“不和谐”,来突破课堂上的难重点,引导学生在疑问提出,重点解决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引导正确的道德实践。
如二年级下册《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教师要求学生试着像学校里那样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安排一下自己放学后的时间,要求:左边填时间,右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顺序填事情。教师相机进行合理安排生活的指导。在安排时间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的要好的学生安排了很长的学习时间,中间没有安排休息放松,而有的学生安排下来睡眠的时间不是太长就是太短……而学会安排时间,正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及时针对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安排,集体进行评价议论,纠正不合理的安排,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归结出安排的注意点:要劳逸结合,睡眠要保证10小时等。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六)、倾听异议,寻求和睦课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
人的主体存在。在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那么,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眼睛里要能“看”到学生。这里所谓的“看”,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体会。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碰撞,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调整课堂的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要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的信息反馈很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钓鱼式的,只关注自己是否已经钓到了答案,而应该蹲下去,倾听学生不同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关注不同的想法。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和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寻求和睦的课堂。
如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要求小朋
友们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安排在暑假中到北京旅游,并说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到上海乘坐飞机,快速到达北京旅游。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有的学生说,现在我们有高铁了,可以乘坐高铁,虽然时间长,但很方便。有的学生说,可以自己开车去,虽然累些,但是沿途可以自由安排,顺便游玩更多的地方。甚至还有学生说,如有可能,很希望自己能有私人飞机去,梦想能乘热气球去等等飞马行空的回答。教师这时不能只从成人的思维出发,硬要学生统一答案,应该允许有”不和谐”的声音,让课堂上百家争“鸣”,其乐融融。
“不和谐”是乔布斯输给苹果公司的理念和口号。正是这个理念和口号,让苹果公司“不同凡响”。在短短的14年时间内,神奇地将苹果公司打造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作为一个不经意的教育现象,其背后有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应该关注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深入探寻,抓住契机,把这些“不和谐”的声音看做是教学中的资源。如果我们给“不和谐”的声音给予正确的“伴奏”,那我们的课堂,就能让“不和谐”的声音跳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和谐曲”,从而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