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理论阐释】
“交流合作”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共赢”理念使“交流合作”成为了人们社会性交往的主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目标的“能力目标”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显然,课标已经把“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交流”是彼此把自己拥有的(技能、观点、思想等)提供给对方,“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因此,“交流合作”的主体是双方,行为具有明确的统一指向,结果分享。“平等地交流合作”旨在建立一致和整合的身份,在共同体中相互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促进问题解决。“平等地交流合作”的显形表现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善于沟通、过程愉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研究说明,归属需要是每个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安全、孤独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保持密切的关系,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而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地位,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的精神。在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往往体现为有的散漫放任,有的自我封闭。对此,不管是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迫切地需要对他们进行与他人友好交往、考虑他人感受的引导,品德课程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学生只有具有了这些合作交流的能力,才能真正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份子,也才能在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现在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但更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全球一体化和人际关系发展社会化,需要紧密的人际协作。因此,从小学生开始,就要学会正确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以最终适应时代的需要。 就更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交流合作的主要范围是学校、家庭、社区与邻里,其中又以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相处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针对学生相应年龄阶段的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明理导行。课堂上,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整合资源,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交流的需要,学会交流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体验,在多样的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珍爱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为他人送出自己的赞美或关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必将引发学生的内心波澜,及时把握学生的内心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之间》 (苏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活动一、美好回忆——感受友情
1、创设情境:播放《校园的早晨》音乐,出现学校生活的场景。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都想起了什么?
(生:同学们几年来的美好生活)
(生:我们参加的集体拔河比赛、运动会、跳长绳比赛等集体活动……)
2、是啊,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学之间》。
3、这两年多的时光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同学之间肯定发生过很多事情,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两件印象深刻的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情?先小组回忆交流,再选出最令人感动的事情,一起来回忆。
活动二、设身处地——明白道理
1、由于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班集体是那么的温暖,可是,在班级中,也会有不愉快发生。
(1)请班级里的一个女生读自己的日记:她长得有点胖,可平时总有小朋友追着她喊“小胖子”,她心里很难过。
(2)听完她的日记,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假如还有同学这么喊她,你会怎么做?
(4)小结:
①要尊重、理解、相信他人。
②不能侮辱别人,给同学起外号是不道德的。
③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活动三:再现生活——以理导行
1、同学们在一起的生活,有欢乐,难免也会有些不愉快的事
情发生。那么,在你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小组交流,选出最近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几句话写下事情的原委。
(老师课前在同学中事先搜集一些事例,可以是不同的方面,典型一点的,同学之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2、老师选出一则典型的事例。
(班级里,独生子女多,平时男生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为一点
小事情而吵起来,甚至动手,谁也不肯让步。跑步时,一男生踩到了前面男生的鞋子后跟,前面同学就生气,两人步也没跑好,你踩我,我踩你,差点打起来,影响全班的跑步秩序)
(1)请这2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说当时是怎么回事?2个学
生讲述经过。
(2)谁来给他们评评理,出出主意?学生纷纷指出2个学生
做法上的不妥,然后给他们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听了大家的建议,他俩互相道歉,然后握手言和,并保证以后相处谦让一些。
3、讨论并出主意,解决刚才组内写下的不愉快。
4、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学们之间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现在老师给你个机会,请你走到那位同学前面,说说你的心里话,握住她的手,和他拥抱一下吧!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你的真诚和友情!(播放音乐《朋友》)
5、总结:我们同学如果能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谦让,那么,我们的班集体将更有凝聚力,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祝同学们友谊天长地久!
【案例解读】
该案例的总体结构由三个主要活动部分组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生活场景切入教学。从活动一“美好回忆”到活动三“再现生活”,始终立足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发展学生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1、胸中有文方作画——由本及源,整合教材
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简炼,插图精美,教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由本及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1)合理更换教材内容。教学中,教者把教材上死板的图片,改换成生动的校园生活录像,让学生再次回忆那美好的生活。说说集体中的美好的事情这一环节,则更让学生重温同学之间那浓浓的友情。
(2)大胆取舍教材情境。教材中,有的情景教师并没有一则一则生硬地去分析讨论,而是灵活选择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谈感受,从而明白道理。
2、心中悟出始知深——由点到面,联系生活
所谓“生活即教育”,只有将品德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融,才能真正地起到以理导行的作用。在以上教学案例中,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其中给学生明理的两个案例,都是真实地发生在班级里的典型事例。这样,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从教材学习,延伸到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的“点”出发,再延伸到生活的“面”中去,方法运用合理,目标达成自然。
【案例2】身边的才是生活的——《怎样与人相处》 (苏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一、游戏导入
1、完成课文要求的游戏,两人一组
(1)你说我听
(2)你听我说
(3)双方在听的过程中,模拟两种不同的听法:认真的耐心的
和不认真的
2、给听众打分。
3、老师小结:与人相处,听比说更重要,只有养成愿意听,
善于听的态度和习惯,愉快的交往才会持久。
二、故事明理
1、听故事《听的艺术》,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你觉得听的艺术是什么?
三、方法指导
1、小品表演:两人上台表演(不会听)
他们这样与人交往会获得友谊吗、为什么?
交流评价表演
小结:不利于交往的表情、动作
2、交往是一门艺术,对交往有帮助的表情和动作有什么呢?
3、初次相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能决定双方今后彼此交往可能发展的方向和深度。哪些是有助于你们成为好朋友的沟通方式呢?在赞成的方法后打“√”
4、老师总结:许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但听也是门艺术,需要我们能有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成为一位好听众。
5、播放配乐诗朗诵,再次让学生学会聆听。
【案例解读】
这案例是五年级上册《怎样与人相处》中的第三课时,主要教学生的是一些交往的技巧,学会正确的交往体态语言,明白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地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如:做游戏、演小品、听配乐诗朗诵等。课堂上,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地参加到了活动中,学到了一些交往的方法。
但纵观整个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是个有待改进的问题。
1、典型挖掘不够。
在做游戏时,两人一组做“我说你听”、“我听你说”。教师应该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哪些同学善于倾听。游戏结束后,请班里的同学评价听的同学,教师应该立即大力表扬好听众。在听完故事《听的艺术》小结时,教师应联系受表扬听众的平时情况,请善于倾听的同学自己来说说,做听众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谈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让其余同学明白,听的艺术到底是什么?用身边真实的例子,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性和实效性。
2、回归生活不力。
在小品表演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带学生学习了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这使得内容显得太单调,缺乏教学的针对性。教师不应墨守成规,只局限于教材中提供选择的交往的表情和动作,应该把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可以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清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交往障碍。如:有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没有耐心,忍不住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有的学生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由于胆小,听别人说话,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低头脸红;还有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不敢和异性说话……在学习了教材内容后,教师如果能针对班级里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交往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那这节课就真正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