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基于课堂透视的课例论文写作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王延东
一、为何要进行论文写作
1. 因为更好的生存需要
评职称的需要。“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刺激物(诱因)总是稀缺的。年度考核14%,大市级优秀两年一轮,职务晋升名额有限。
2. 做个优秀教师
“三好教师”:课上得好,文章写得好,学生考得好
“文章写得好,上课也不会太差。”
“一篇文章的要素与一节课的要素是非常类似的,一个人的能力在这两者之间是极容易迁移的。”
文章的构思与教学设计的构思道理是相通的。
讲究逻辑性、科学性与趣味性。
3. 能让人生更有意义
有利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利于自我实现,教师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教科研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一位名师,必定是一位善于写作的教师。
有时人生的寂寞与无奈、梦想与失落,最好的承载者便是写作,写作给了有梦想的人极大的安慰。
4. 课例论文是教师的根据地
教师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进退自如,拥有自己的一份话语权。
5. 学会借力,由外铄到自觉
(1)程序加载,系统兼容。“上面千根丝,下面针一根。”
(2)学会借力,以赛带练。职称评审、评优晋级、各类比赛。(公开课、评优课、基本功比赛)
(3)融入日常,持续不断。
禅宗有云:“开悟之前,挑水劈柴;开悟之后,挑水劈柴。”看似仍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开悟与不开悟,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教(科)研之前,上课听课;教(科)研之后,上课听课。”只有将研究达到禅宗中“挑水劈柴”的境界,简单日常,才能长久的坚持下去。
二、课堂透视与PCK发展
课堂透视也称透视课堂或课堂观察,就是运用相关的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洞察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课堂透视?
“精心预设+课堂观察+教学反思”
顾泠沅由青浦实验到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关注名家的研究轨迹,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经验。
课题研究的“三个一”:一课一设计、一课一录像、一课一反思。
(二)什么是PCK?如何提高教师的PCK?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de)的简称,PCK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能力。不同的专家学者的PCK是有所不同的。
舒尔曼(1986)将PCK定义为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是区别新手教师与专家的最显著标志。
思考:(1)为什么新教师的眼神抓不住学生?(2)为什么同样的言语和举动,不同的教师表达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课堂透视需要以PCK理论来作指导。
课堂透视说到底是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来作指导。但是,在以往的评课中,都有点像“盲人摸象”一样充满了主观性和片面性。
格鲁斯曼以舒尔曼的研究为基础,把PCK分为四种成分:
(1)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
(2)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指对某一课题学生是怎么理解的,有哪些典型的误解。
(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
(4)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包括教授特定课题有效的隐喻、实验、活动、解释、模型。
科克伦等人从动态的角度对PCK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具体说来,学科教学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教学设计也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
(1)教师首先需要正确把握课程和学科理念。
(2)其次要通透地理解学科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3)要读懂学生的学习经验、风格,预估学生学习中容易误解的知识。
(4)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环境进行有意义地传授、点拨,并进行及时评价反馈。
与此相对应,课程透视就是对以上四个方面要求达成情况的诊断分析。
第八次课改,其核心理念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学习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
(四)三大学习理论的演变轨迹。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只是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态度类知识四类。根据这四类知识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记忆的关键不是贮存而是编码。
评价标准:能不能记?
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评价标准:会不会做?
3.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样例示范+训练
评价标准:会不会做?
4. 态度类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体验、感悟和事件
评价标准:愿不愿做?
有关三大学习理论的三种隐喻:增强反应(斯金纳,行为主义)——知识获得(罗伯特·加涅,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知识建构(理查德·梅耶,由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
三、课例写作的十条反思
经验一:开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每一次进行公开课都要将自己置于无路可退的境地,有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信念;每一次备课时尽可能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最直接的备课素材,由此再生发出来,而不是先从网上去下载许多课件,将别人的课件进行拼凑而成;每一次备课的过程都是煎熬自己的过程,将自身原有积蓄充分地释放的过程。
课堂透视中最基本的两个环节是上课及听课,这也是教师提炼PCK的两种最基本的途径。
在备课过程中,无论是情境材料的选择、问题情境的设计、对学习学情的预估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些做法是长久思考之后的灵光乍现,如果不能及时书写成文,时间稍长,自己也会淡忘。
上课者要抓紧时间提炼成果,观课者要开课者优先原则,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经验二:开课教师要学会感激听课教师的直率发言
论文写作追求的是内在的张力,能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如果开课教师能够从别人帮助你写论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就更容易接纳别人的批评性观点。
经验三:开课教师要学会持续性的实践和思考
为了积累、更新素材,一可以进行专题式阅读,看看别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二是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只有自家的东西才能使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写作是一件很践行的事情,需要顽强坚持,因为不断地写,才能会写。“写论文一旦确定了题目,便像上了贼船一样,是没有回头路的。”
经验四:课例写作的三种常见方法
1. “1教学实录+1反思”模式
一则教学实录加一则教学反思,其教学实录基本上是一种“写课”形式的完整记录,用类似于白描的手法,将课堂教学中主要情节勾勒出来,然后加入一定的反思。
2. “1片段实录+N个反思”模式
案例+原因分析+对策
3. “N实录+1主题”模式
有几个课例围绕某一共同话题(角度)入手,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和反思。
经验五:开课教师要珍惜备课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在恍惚之间,有所感悟。每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所得所失,所喜所忧,往往意味着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经验六:论文写作要有新意
第一种:旧材料+新观点,点石成金。
第二种:旧观点+新材料,旧瓶装新酒。
第三种:新材料+新观点,新瓶装新酒。
经验七:课例论文要学会选题
1. 小题大做,学会界定概念。
2. 扬长避短。要清楚了解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能力、研究重点;同时了解自己所写的论文别人是否已经论述过,当前理论界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
3. 找准角度。能找准切入点,文章角度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是关注自己有独到体会之处,二是寻找空白点。
经验八:学会“谋篇布局、轮辐向心”
确定文章标题、中心论点、论述的结构层次、材料的安排顺序。
经验九:学会自行修改和润色
题目要刺激编辑的眼神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谦虚是要本钱的,骄傲需要勇气和智慧,尤其是题目,要醒目大气。
所引用材料要与文章的整体风格要保持一致,一般一篇论文直接引用他人句子往往不宜超过五局。
文章还要精心修改,去除口语化的表达,注意文字的精细化。对病句、错字、标点符号、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作修改。注意各级标题规范。(对于数字后面是小黑点而非逗号,数字用半角表示,中文用全角)
经验十:学会沟通,投其所好
了解杂志的风格和编辑的喜好,善于向编辑学习,学会乘胜追击。
投稿之前先自行查重。
凡是教材教学相关的论文,一般要提前三个月投寄,否则质量再高,也成”马后炮“。同一期刊有不同的栏目,注意不同的栏目的投稿编辑和邮箱。
不用稿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未必是质量不行,通过及早沟通,不必苦等。
争取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不必急于投稿发表,让有经验的人帮助指出不足,加以完善。
第一,要学习;第二,学习后行动;第三,在行动中反思。——崔允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