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大思政视域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事理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简言之,在大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就是要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见的教学问题,采用故事化教学法,创新学事理思政教学内容和形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小学英语教学;新课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深刻理解思政大道理,并灵活迁移和应用到生活和社会中,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见教学问题
1.小学生缺乏逻辑思维,难以理解课程大道理
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但是认知并不丰富,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都较为缺乏,且正处于他律阶段,一言一行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说理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果课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思维,让他们自主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学习倦怠、懒惰和麻木等心理,失去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思政知识没有用。
2.教师专业素养较缺乏,教学情境氛围不浓厚
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有待提升,习惯以说理性的讲授法为主,有的教师在讲述道路时,语言表达不清晰,思路跳跃不流畅,导致学生听完后一头雾水,有的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课堂教学情境不足氛围沉闷枯燥,难以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3.教学实践活动不充裕,学生知行合一难实现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理念,认为让学生亲历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发现,提升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间有限,对教学资源、手段和环境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也相对开展较少,导致学生的“学”始终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思政学习的实效性。
二、大思政视域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事理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故事里面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具体的事件和事迹,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深沉的情怀意蕴,具有较强的生动性、趣味性,能够引人入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将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形成的的故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将说理性较强的思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小故事中潜移默化得明白大道理,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故事教学法正是一种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要求相契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结合教材插图,挖掘多样思政故事
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通过直观地认识事物,图画具有较强的色彩性,比文字能够更直观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添加了多样的化插图,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故事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故事主题、问题和任务,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力,让插图故事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视角,增强教材学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材上的插图各式各样,有平安出行类插图、酒驾类插图、不让溺水类插图、防止火灾类插图等,这些插图主题多样,从多方面展示了安全记心上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所见所闻的真实的安全故事,讲一讲闯红灯、酒驾、溺水、火灾等事情的危害性,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童话故事角度,讲一讲这些相关主题的童话故事,比如童话故事熊出没中,光头强在森林里生火,引发火灾的故事,相信很多小学生都看过,有经验,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该故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明白防止森林火灾的重要性。
2.创设故事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故事通常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其整个过程和情 节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可见,情境是故事的基本特征之一。故事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听故事,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从故事中体会深刻道理,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创设故事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突破思政教育的枯燥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境中,提升学习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例如在学习《家庭的记忆》一课时,每个家庭都有重大的节日,如家庭成员的生日、父母的结婚纪念日、热闹的除夕春节等,一定会发生很有新鲜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创设重大节日故事情境,让学生认真回忆一件家庭有趣的、难忘的重大节日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分享重要的故事,谈谈这些故事对自己和家庭的影响,从中体会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同时学会如何在家庭中与家人友好相处。
3.创新故事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探究
学生明白思政道理不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思政道理灵活迁移和应用实际生活中,帮助自己解决生活问题,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核心素养,更好在生活与成长中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做中学”的,让学生迁移和应用所学思政知识与道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采用故事教学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活动,如故事朗读活动、故事创编活动、故事情景剧表演活动、故事手抄报活动等,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故事活动中,提升思政认知、情感、意志力和行动力,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师开展了故事创编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三人一组,让他们合作沟通,自主选择合适的、喜欢的故事主题,创编“做学习的主人”故事,最后采用故事讲述、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有的学生采用童话故事主题,将困难、懒惰、害怕以及坚强、勇敢、自信等各种学习品质拟人化,讲述了三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些学习品质的阻碍与帮助,如何打败不良品质,利用优秀品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都认识到了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如何克服不良品质等,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故事素养
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导向和激励作用,采用故事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锻炼,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积极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评价向,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故事教学法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手段,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在教学全过程的行为表现,挖掘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品质和个性,分析学生的学习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例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新闻采编的形式,挖掘学校的新鲜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发表对学校的看法。有的学生从学校运动角度,分享了学校篮球比赛的故事,认为学校很重视体育教学,有的学生从学校环境建设角度,拍摄了一些美丽校园角的照片,分享了拍摄期间的趣味故事,不同的学生出发的角度不读,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评价中就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学习差异,进而基于针对性、个性化评价指导,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与关系,促进师生交流,构建和谐的思政师生关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法运用感人的事迹、生动的事例,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融合,能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鲜活的故事之中,让思政教育变得新鲜有趣、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极大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同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故事活动中明道理和用道理,实现知行合一与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环环.讲故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
[2]王炳林.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
[3]王宏波.着力学理事理分析,讲好思政道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