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转变探索轨迹,修复儿童心理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朱琦歆
一个看似生活完美的蛤蟆先生,突然间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好在还有朋友及时注意到了他的状态,拉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开始其实并不美好,蛤蟆先生只是为了让朋友放心,本身对这次会面也没什么期待。心理医生和其他医生不一样,既不会开药也不会打针,收费还不低。可是当蛤蟆先生开始说话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被看到,被倾听,被理解。在这里他不需要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能慢慢触摸到那个潜意识的自己,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创伤,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一、意识与察觉
意识到并不意味着立刻改变,但是他能开始思考了,也对外界有了反应,能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坦诚自己的感受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会为此觉得羞愧,甚至会对伤害自己的人感觉到抱歉,因为在所受到的传统教育中产生愤怒,憎恶这种情绪是不好的,不该对他人抱有这样负面的情绪。
但是实际上,从一个婴儿开始,人就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当然作为一个婴儿来说表达可能有限,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个人会把一些基础的情绪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表象。
比如愤怒,有时候表现为拖延。其实这些都是基本情绪的变式,可是往往不仅自己察觉不到,与之相处的人也更察觉不到表现在这些之下的情绪困境。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探究背后的成因以及这种思考方式或者对抗模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自己,也有助于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察觉才是一切的开始。
二、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儿童状态又分为两种: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
自然型儿童状态不受别人影响,它是本能的、原始的,无视社会价值和伦理,缺乏善恶是非观,缺乏逻辑思考,有的只是一大堆想要即刻满足的原始冲动,因此在遭遇阻碍时就会发飙,显得任性妄为,同时它富有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感受力、爱心、活力以及热情和好学。
适应型儿童状态是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如幼年的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例如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
以上两种状态从出生开始,慢慢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三、伤害与修复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会塑造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让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心的世界。所以,一旦孩子在童年决定了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个人存在的底层框架,也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
而处在儿童时期的学生,是很难意识与察觉到的。就像文章中的蛤蟆先生,自幼生活在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教下,得不到想要的拥抱与肯定,连非常在意丈夫评价的母亲也很少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爱护。他只能用浮夸愚蠢的行为,期望博得家人的关注,但是,往往结果只会更加糟糕。这是多少个学生的缩影呢,或者说,处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孩子又有多少呢?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不仅藏着一个极度渴望爱的“儿童自我状态”,还有一个始终在批评自己、惩罚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年幼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肯定和爱护,会导致其一生都在追寻爱与肯定,会永远游移在“儿童”与“父母”状态之间,饱尝情感缺失折磨。
如何修复这种伤害呢?文中的心理医生“苍鹭”,是每次都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抛回给咨询者蛤蟆先生,引导和鼓励他,充分给予肯定。针对有心理问题或被各种情绪困扰的孩子,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一次鼓励,一次表扬,一次肯定,对于缺乏关爱的学生而言便是一次雨露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