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

作者:芮春霞  日期: 2023-02-14  点击:

宜兴市学科微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课题名称: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德法两难”法:

是指在道德与法治处于进退两难的情境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从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一种德育方法。本课题研究在2019年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创设道德与法治的两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分析,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让“德”与“法”的冲突成为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台阶。

道德认知:

原指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育、练习和社会影响,形成的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本课题研究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对道德概念和法治规范的掌握、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道德信念和规则意识的形成等,指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认识的一种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

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引领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为研究者教学改革的行动主题,以研究者执教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所教的小学2019年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为研究内容,以新课程标准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为理论依据,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的实践理念、教学设计思路、操作方法、问题破解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新教材、教学典型课例、课堂改革经验的解读和分析,形成值得推广的教学改革经验的理性认识,形成有利于儿童道德成长的操作样式,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的道德学习。

(二)     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1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法两难法对于学生的道德认知的价值所在。

2.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明确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将道德与法治的两难问题与学生的道德认知联系起来,探索提高小学生道德认知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等。

3.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破解“德法两难”法的教学策略以及逐渐形成若干个典型课例的课堂结构样式。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评述: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文献来看,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所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富盛名的理论之一。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按照这样的顺序固定不变地发展,只有当儿童能从客观动机出发,从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道德判断,才算有真正的道德。

2.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创建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建立了著名的道德认识发展学派,通过实验创造性地提出:“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他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探索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学者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科尔伯格的理论来进行。

1.周险峰研究了“科尔伯格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启示”,提出这是对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一种突破,是实现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德育模式的转换。

2.郭本禹认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隐性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深化,试图将学校变成学生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的实验室。

3.李红梅指出,两难问题是强调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反对强制性的灌输,以学生的讨论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当前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还只是理想的形式主义,如何使这种形式主义的普适性,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学生个体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而自2016年起使用的《道

德与法治》新教材,更是摒弃了传统的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融合道德、法律、心理、传统文化等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革,不仅仅是法治教育在课程教材中的增加,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视角较新,努力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学习理论等的理论基础上,开发德法两难的课程资源,借助典型课例进行分析,收集资料,整理生成值得推广的理论,为人们对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提供理论基础。

1、     实践意义

课程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和日常德育、学校少先队组织教育组成了三条重

要的德育工作路径,对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生活场域中,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道德观念与规则意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与时代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使得教学存在很多困惑。

   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就是为了研究这些在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经验证据,经过研究者持续的观察、反思,为一线教师提供普适性的操作方法,并借此在更广的教育范围内引发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关注与实践。

(三)     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了解学科课堂

教学中应实现的道德与法治的具体目标。探索“德法两难”法之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价值,形成发展儿童道德认知水平的基本理论,形成“德法两难”法的应用性理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道德

教育,形成“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实践理念、操作要素、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评价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改良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以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为着力点,以创设“德法两难”情境为手段的效能导向性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两难的困境中,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回归学生生活,真正发挥德育的导行作用。

(五)研究的内容

1.“德法两难”法和“道德认知”的文献研究。

1)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把握国内外学者对“德法两难”法和“道德认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2)基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了解“德法两难”法对和道德认知发展的关系。

2.《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与“‘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课例的类型研究。

1)结合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教学现状,对“德法两难”法的价值、形成、构建进行剖析和研究。

2)归类和整理小学十二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可以运用“德法两难”法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各种类型的范畴。

3.“‘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课例的策略研究。

1)结合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教学现状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究,分析相关课例中“德法两难”的教学资源,对合适的课例进行选择和分类,探索课例中的教学各环节和各要素,研究破解“两难”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教学策略。

2)分年级段(低中高)确定新教材的研究课例和研究重点,然后确定教研组每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小课题,逐步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法两难”法提升道德认知的课例范畴。

4.“‘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课例的结构研究

1)研究各年级段典型课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以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创设情境等课堂要素如何运用“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学生如何在创设的“德法两难”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升道德认知?

2)根据以上课堂的观察和听课评价表,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就学生如何在破解德法两难情境的实效性上进行重点评价,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5.“‘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课例的教学实践研究

1)以不同年级段和“德法两难”冲突的不同类型等建立的不同子课题,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以课例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究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整合“‘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相关课例的课程资源,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开展,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创设“德法两难”情境为手段的效能导向性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两难的困境中,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教学实践可以分典型课例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同课异构;同一类型分年级段等,以不同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课例的理论普适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六)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梳理:在研究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德法两难“法提升道德认知的理论和课堂现状的基础上,对2019年开始正式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以及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梳理,提炼有效的教学经验和可能。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调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

    2.设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形成课题研究的观点、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组织教研组老师在校内论证,在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反复修改,理清课题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点,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3.行动:根据课题设计的研究目标、理论框架和操作构思,开展《道德与法治》“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课堂,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回顾和梳理课堂教学方面的策略以及经验,重点提升和凝炼可提升之处,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支撑。同时,通过教研组的研讨、展示、讲评、沙龙等多种形式,立足教学实践,分析存在问题,寻求破解策略,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指南,积累教学实践成果。

    4.总结:均衡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工作,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行动;在中期研究展示成果时,听取专家和其余老师的评价,深度改进;研究后期,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归纳,并全面整理材料,作出理论提升,形成课题研究的综合性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二、研究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20198月——20199月)

1)教研组成员全面开展课题相关文献学习研究,搜集、分析和整理典型课例、新教材、国内外道德认知相关的研究现状等的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2)填报和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等申报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立项。

3)组织课题教研组成员培训,讨论课题的方案,明确分工和研究过程,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请相关专家指导、论证。

课题研究阶段:201910月——20202月)

1)通过集体备课、听课、上课、评课、访谈、问卷调查、讲座等多种方式,推

进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推进,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实际的操作指南。

2)记录研究的主要过程,整理研究的相关资料,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经

验论文,提出不足。

   3)完成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后期总结阶段:20203月——20207月)

1调整课题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整理归档好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对

研究过程成果进行总结。

(2)  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3) 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成果鉴定,做好结题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法:学习和整理国内外与“道德认知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和新教材,了解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和当前相关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2)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访谈、数据收集等各种调查手段和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联系实际教学,为课题研究不断提供理论支撑和教学经验,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

3)专家引领法: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及教师发展中心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推进工作

及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指导。

4)课例研究法:剖析课题相关典型课例,开放以点带面的课例,了解学生课堂

上道德认知发展的情况,及时进行评课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根植于教学实践的丰富土壤之中。

(七)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

择,尊重学生的立场,不进行“道德绑架”。我们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道德判断标准,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一面。创设“德”与“法”德两难情境,蹲下身来,鼓励、聆听,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在发现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当学生处在“德”与“法”两难的冲突中,要允许他们有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既能体验到道德伦理的温度,也能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平等对话中,进行换位思考,丰富道德情感,作出自己的道德选择,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不断完善人格。

  3.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道德自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立场,回归生活,以学生的个体实践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提升,作出合乎“德”与“法”的最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促进和完善自身将来的道德行为实践和法治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创新之处:

  1. 在课程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道德”与“法治”两条主线,尤其要理清教材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把两方面的内容互相融合,合理施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提升,全面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培养法治意识。

  1. 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创新。

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立足课堂教学,改变传统道德灌输的教学方法,研究“德法两难”法在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实践操作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的道德学习能力。

  1. 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创新。

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优化整合其他学科,改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学习精神。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研究“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文献资料

笔记展示

“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典型课例展示

课例汇报及教学设计集

“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教研组活动

研究台帐

“德法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相关论文

论文发表

课题的结题报告

资料汇编

 

 

三、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市教师发展中心审批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