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越 界” 教 学 ——寻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联接点

作者:芮春霞  日期: 2023-02-14  点击:

  

摘要:小学班主任兼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同时,能和班级管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德育的有效落实,也能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关键词: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班级管理;越界教学;联接点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一、      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  学生方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而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知”和“行”无法统一。由于学生年龄的实际特点,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具有可塑性和反复性,需要外在的长时间的反复的实际督促、指导。

(二)  教师方面

教师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学准备必须根

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过程,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整合和连续,广泛而深入地去影响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有的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时候,只是局限于每周的两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短短的一周80分钟时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导致出现了一些学生“知”“行”不统一造成的“假、大、空”,理论高于实践。

二、      越界教学的诠释以及价值

(一)  越界教学的内涵

越界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跨越课程内容、课

堂空间、教学时间的设置,把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与学生课外生活相联接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越界教学,主要是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准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实效的落实等与学生的实际相联接,跨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局限,涉足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越界与班级管理有效联接的价值

   在新课程大背景下,必须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直是被我们教师所重视的热点问题。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那这样的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也就是说,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是开放性的,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班主任大部分担任着《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都生活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的。而学生良好《小学道

德与法治》行为的形成具有个体差异。如果能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与班级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互融互补,那不是使教学与管理相得益彰?

1、     值得关注的课程设置——师资优势

对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老师进行初步统计,发现:小学阶段,班主任同

时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人数,基本上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任课老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中,对于德育的指导、落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师资优势。

2、     不容忽视的班级生活——氛围力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认同、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不仅能鲜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更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认识,养成良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行为习惯。

3、     不可缺少的课堂延伸——个体实效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

问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过程。判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否有效,主要要看德育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后续效应。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和归宿,都离不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生个体在班级生活中的延伸。

    三、寻找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联接点

(一)、利用阵地建设,渗透德育落实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班级环境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每个教室开学都要进行教室布置,在布置教室的时候,能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书本上的内容,发挥阵地建设的力量,就能使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室四周的墙上,可以布置各种展板,可以是评比类的,也可以是展示成果类的,还可以是班级约定的规章制度、温馨提示等。

如: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教材上《我的自画像》这课,在班级后面的墙上布置“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个展板,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贴在一棵大树上,在照片的下面,学生自己写上优点,下面请同学也写上一句话,有优点,有缺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然后根据每周的表现,给自己贴上苹果,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更清楚的认识,督促自己的成长。

(二)、结合晨会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每天早上的十分钟晨会内容,就如每天的心灵鸡汤,给能给学生警示、提醒、动力等。

每天十分钟,一周就是五十分钟,这个时间还是很可观的。如果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进行晨会,德育就有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有效地提升德育的实效性。精心设计每天的晨会课,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一个单元的主题,设计系列的内容,从形式和主持人上变化,进行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

  如:进入三年级,在班级中,我经常发现学生有些不好的作业习惯,有的作业一遇到难题,就会依赖家长或老师;有的思想懒惰,在订正作业时,不懂就抄别人的;有的作业速度慢,边做边玩……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中“做学习的小主人”这课的教学,请学生在学了这课后,把观察到的班级中的一些不好的作业习惯和好的作业习惯,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在晨会课上汇报,还可以请作业习惯好的学生上来演讲,讲讲自己是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在班内树立榜样。

(三)、参与社会实践,优化德育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延伸和落实,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

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果能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就能赋予社会实践更深的意义,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把生活实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能使两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今年由于云南地区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学校组织了学生进行义卖活动。学生都积极地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玩具和书籍、学习用品,在学校操场摆开摊子,亮开嗓子开卖了。我们班级也卖得了好几百元。学生的热情都放在了买和卖上,感觉对于灾区捐款的热情已经被掩盖了,这不是失去了这次活动的真正意义了吗?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个单元中的一课“伸出我的手”,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既让学生懂得了这次活动的目的,也明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应该养成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德育效果肯定是不错的。。

(四)、抓住突发事件,促进德育内化

在班级管理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我们班主任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突

如其来的事件,我们如果简单化处理,肯定会错失教育的良机,从而不利于班级管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教师如果能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的教学,及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苗头进行引导,以“导”为主,变“堵”为“导”,肯定能对可塑性较强的学生起到明辨是非的效果。

如: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允许第二天学生带零食到学校,在活动中可以小组一起聚在一起吃。于是,学生兴高采烈地回家准备。大部分学生第二天都用塑料袋带了适量的食品。可是,等下午活动时,我到教室一看,一位学生身边围满了学生,把他的座位挤得简直是水泄不通。我跑去一看,原来,他不仅带来了一大袋子的食品,还叫家长下午去买了披萨,趁热送来了,他正大方地分给其余学生吃。这份奢侈令我直摇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灵机一动,想起《《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上最后一课“我想要,我能要”,于是我立即叫学生把这课打开,一起学习这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后,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那位学生在同学的善意提醒下,也明白以后该怎样做了。把班级的突发事件和《《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的教学随机结合,能真正把班级管理和德育落实结合在一起。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无视“边界”的“越界”教学,寻找到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联接点,能真正引导德育从无效走向有效,从低效走向高效,使班级管理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辅相成的、互融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