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基于生活,激活体验式道德与法治课堂
【摘要】: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培育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基于此,笔者认为以现实生活为本位的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将有利于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树立正确的意识理念,有利于助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式;核心素养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只有将其落实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中,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以课程为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开展育人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完成知识传授、观念传输、信念传递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德法教师,应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充分利用教材,灵活变化教学,设计出目标鲜明的德法课堂——即明晰核心素养是什么,怎么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此处的目标鲜明,不单单指的是教学内容的目标,更指教学方法的目标,教学形式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以课程为基,细致研究教材教参,自己首先做到对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了然于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最终育人目标。
1.立足教材知其然,明晰核心素养内涵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对课标、对教材、对课堂、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综合的理解,引导学生以自身的需要、认知、已有经历、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开展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变化,但传统的三维育人目标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下。最新提出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德法教学之前,应对照新课程标准再次仔细研究教材,明晰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制订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象目标,做到“知其然”方能“有的放矢”,以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依托课堂知其所以然,探索体验式课堂范式
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但也忌讳教师有了一桶水却“自顾东流”,只是经过学生却不留下一滴。基于上文观点,笔者认为教师在做到对教学内容、目标“知其然”后,应思考如何精进课堂模式,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标德法课堂,体验式教学就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渠道与路径,使其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就能实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与切身感悟,从而真正做到将课堂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维的转化,达成理想信念的树立,完成价值观的内化,进而深化学习效果,提升核心素养。
二、以生活为经,唤醒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对于学生来说,每天的生活即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在生活中,他们参与着丰富的实践活动,亲历着不同的身体体验,遵守着多重的程序规则,开展着深刻的自我思辨,接触着多样的价值引导,这些种种在无意间都已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产生了影响,教师要做的就是加以介入,在课堂上依靠回忆、交流等方式,使其意识到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唤醒其情感体验,从而接受更多的正影响,向着更好、更健全的自身成长。
1.关注校园生活,以“规”育人。
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生活占据了日常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在校园里学知识、习礼仪、守规则、爱交往。因此体验式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尤其是低中学段的多数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联系密切,引导学生反思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够为体验式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在回忆、反思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投入到情境体验之中,意识到日常生活中需要遵规守则,这是作为小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也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及其未来走向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2.联系家庭生活,以“情”育人。
家庭生活的情感深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思想的确立,体验式课堂教学在设置情境时可以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具象的素材、感性的氛围设置沉浸式的情境体验,用心用情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在情绪的层层推进、情感的步步深入中,悄然无声地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3.辨析社会生活,以“责”育人。
学生从获得“自然人”身份的那刻起就身处社会生活之中,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远且极具广度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都是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生成的。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切不可忽略对社会生活的辨析,应在情境体验中加入大量的社会事件或集体观念等让学生进行辨析和思考,让学生通过体验明白自身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应当担负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自然地完成对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以体验为纬,力促素养生成
体验式学习主张学生在情境中自主生成知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保持正确方向、坚持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水平、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设置真实情境,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鲜明的学科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融入社会与生活,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1.优化情境设置,调动深度参与
教师在运用德法教材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有生气、有活力的体验式课堂,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更为走心,深入全面理解相关知识。就像烹饪,情境设置是锅,教学内容是食材,教师化身大厨,运用各种资源,打造出色香味俱全的德法课堂,对“食客”而言才更有吸引力。体验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有两层含义:
(1)课堂情境。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室内创设的情境体验,多以“课堂参与小嘉宾”“在线游览会”“小主播招募会”等形式呈现,简单来说这类情境常以“意识”形态存在。教师在上课之初就与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所参与的情境体验,并在环节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保持整个教学情境的完整性。
如执教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考虑到作为“00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了解的不多、不全面,也不了解今天富足的生活的历史渊源。为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深入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可以巧妙创设体验情境——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历程网络馆,运用参观所得举办年级组“献礼百年华诞”展览。整节课,情境体验始终贯穿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打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足不出户”亦可“走遍天下”,更使得课堂中各类教学素材的出现更为自然,环节过渡更为流畅。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导而不牵,学生始终保持了主体地位,自主参观,自主讨论,自主解惑。
(2)场域情境。即积极探索、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学习区域不断拓展放大,引领学生走出学习“舒适区”,走进“天地阅览室”,敢于尝试、乐于体验。
如执教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通过前两节课的课堂学习,学生已经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奋斗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那段革命岁月产生了极大的探索兴趣。为了让课堂教学入脑入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参观者的身份追忆今昔巨变,感受红色历史,重温革命岁月。更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以讲解者的身份服务他人,为其他参观者讲述馆内布置和陈列物品的历史意义。在场域情境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实实在在地爱党爱国,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知行合一。
2.具化体验方式,引领深刻感悟
为了保证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具化体验方式,以丰富的活动,多变的教学,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从而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1)换位体验引共鸣。未经他人苦,不明他人德。教学过程中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对认知的情感内化。
如设计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可让学生先交流平时观察到的父母在家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和父母相处过程中发生的小矛盾,而后创设情境换位体验,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立场换位思考问题,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学会感恩父母,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
换位体验的方式能使学生达到“课堂有我”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时,道德认知在无形间传授,道德行为在无意间形成,核心素养于无声处落地。
(2)话题辩论明事理。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创设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能够启发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思考,并在提出己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认识到从道德的层面来说很多事情并没有单纯的对错之分,作为学生要做到的是明白其中的事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小学高年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中《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课时,笔者设置辩题:有人认为应该先把我们国内的疫情控制住,再来援助他人。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种想法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逐渐达成一致认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国家之间就应该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体验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也有利于塑造其健全人格,提升其道德修养,培养其责任意识,加深其政治认同,牢固其法治观念,而这些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3)活动实践合知行。生活即教育,体验式教学的资源与路径大多来源于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与活动时间,进行体验与感受将进一步深化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笔者在执教小学高年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中《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一课时,就将课堂范围无限扩大,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往学校附近的船舶制造厂。在开放的学习场域里,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生通过探秘船厂、采访船工和亲身体验等环节,了解了历史悠久的船文化,丰富了课外知识,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艰辛,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意义,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而切实的培养。
人类作为社会性群体,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活动实践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壁垒,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理性认知与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德法教学中探索、完善体验式教学,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站牢学习主体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彻底的知识内化;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有利于学校在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的结合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文娟.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2
[2]王宇.道德与法治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新教师,2021(03):82-83.
[3]许蓉.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学习中明理践行[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