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潘淼思政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潘淼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白勤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陆云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雅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丁语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心怡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燕妮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颖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芮春霞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洁1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静

    红塔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郑雪竹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琦

    闸口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宗杨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化解沉默的“灵丹妙药” ——分享,与德法学习快乐同行

作者:陈陆云  日期: 2022-06-15  点击:

 

化解沉默的“灵丹妙药”

——分享,与德法学习快乐同行

 

广汇实验小学  陈陆云

 

【摘要】

    本文立足于德法课堂,关注学生学习现状,为什么学生拒绝参与体验与分享? 本文就何改变分享环节的现状,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让分享中有收获进行几点思考与尝试:共鸣共情——营造分享氛围的情境;授人以渔——增加分享过程的“德法”;抛砖引玉——丰富分享方式的“多样化”;吾省自身——提升分享引导者的“应变力”。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高效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达到共同进步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

分享   沉默   德法课堂    

【正文】

    德法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体验分享,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新课改的目标又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用“经历、感受、参观、尝试、分享、接触、反应、领悟、交流”等行为动词来表述具体目标。

分享环节是德法活动课程中最具德法”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德法课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分享,即在课堂上,师生间或同学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彼此分享心得、分享快乐、分享经验,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分享可以增加德法课程活动的价值,将其意义引向深入。

课堂场景一:沉寂的课堂

在四“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通后课前调查“我知道的环境污染”热身活动老师接着引导:你知道环境污染是怎么形成的吗”教室里没有一人举手。老师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又提高音量重复了一遍,教室里还是沉寂。老师只好赶紧拿出一些文字稿,灌输给学生

    课堂场景二:小组交流

四上变废为宝有妙招”让同学们分享变废为宝的妙招。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后全班交流。但交流时的面很狭窄,多是与扔垃圾有关的信息,而关于衣、食、住、行等,一点都没有提到。

可是,笔者发现课堂上常出现“冷场”“笑场”“怯场”的现象。如在热身活动中,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气氛活跃,但进入讨论分享环节,学生要么自我防御保持沉默,要么集体哄堂大笑推荐别的同学,要么害怕在同学们面前分享感受。最终分享环节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的分享内容多为“大话”和“套话”,为能真正走进文本。

为什么学生拒绝参与体验与分享?精心忖思,发现原因可能为:“不敢说”——课堂氛围缺乏足够的情景味;“难以说”——问题设计不合理;“不愿说”——学生具有自我防御意识、在意他人评价等心理特点;“不会说”——因知识面缺乏、课前未收集资料等,学生不会分享体验感受等等。

由于种种原因,德法课的教学效率并不高,使得我们通过教学激发情感,领悟道理,发展德法培养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目标难以达成。德法教学活动如何改变分享环节的现状,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让分享中有收获,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下手做细致的考虑。

一、 共鸣共情——营造分享氛围的情境

1.创入情入境的氛围,让课堂“心随意动”

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能习得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树教师的榜样力量,给予真诚关注和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我开放和自我暴露,真诚而坦诚地与学生相处,给学生树立一个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好榜样。教师还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相互尊重、接纳和信任,努力营造充满情景味的团体氛围。

二、 授人以渔——增加分享过程的“德法

1.重感受,轻认知

    德法活动课程的开设,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则并非单一地说理传道,而是充分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生动的教学语言,有趣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观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思考人生,以达到自我完善发展。教师本着充分尊重与热爱学生的前提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亲切感人的言语面对学生,为学生提供发挥其主体性的最佳环境。

1.重引导,轻教导

    德法活动课程中的分享环节,当学生分享的感受与教师的预期目标有出入的时候,教师往往会表现得很着急,想立即给予引导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这是完全违背课程的初衷的。学生只有通过身心的加入达到情感的体验,运用情感的辐射、驱动、渗透、引领,将道德概念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然后将道德知识迁移到新的道德情境中,转化为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适应社会的活生生的学科。由此可见,分享环节中的“引导”正如张日昇所述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2.说真话,忌空话

    德法活动课程的“分享”是将活动中的体验,包括感受、经验、理解、联想、感悟等,真实地表达出来,与别人共同享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学生常会以“大话”“空话”“假话的形式才参与分享,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尽量收集学生的资料,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且有明确操作要求的活动。在设计分享问题时,需考虑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紧扣主题,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具体、简洁、层层递进。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分享环节的时间,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分享时间,把握课堂节奏,避免草草了事、分享形式化。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

三、 抛砖引玉——丰富分享方式的“多样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在活动中触发学生的分享。反复运用传统的分享形式“自我分享”“组内分享”“全班分享”等,学生会感到德法活动课程缺乏新意和特色,从而失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除此之外,还有“匿名抽签法”“跨组讨论法”“临时重组法”等分享形式。在选择分享方式的时候,需结合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而定。

四、 吾省自身——提升分享引导者的“应变力”

昔日曾子“吾日三省五身”,如今课堂上,学生分享感受时,辅导教师需给予及时的反馈、点评和引导,需要专业的“应变力”。这符合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因此评价中也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实践活动为载体作出态度与成绩的评价。做到评价及时,有根有据。评价主体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分别担任,体现以学生参与为主、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思想,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程度的统一。通过有效评价激励学生的良好德法行为。

分享,让课堂不再“沉默”,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长知识,还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喜欢上分享,是对他今后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收获,也应该是学习德法课程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