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收集与分类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90-9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为继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主要教学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第二段主要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本节课教学第一段的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
数据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力图使学生在数据的统计和收集的具体活动中,建立起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观念。这节课力图使学生不仅在动中学,而且在乐中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在鲜活的数据活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并懂得无处不在的数字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积累一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初步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活经验
提问:今天老师想出一道有关与语文的题目考考大家,你能给这6个成语找到它对应的类别吗?
学生进行归类回答。
谈话:刚在我们把这些成语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只要确定了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就可以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分类整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分类整理)。
二、收集信息,分类整理。
1、出示主题图。
提问:大家都在童心园里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童心园里都有什么人?这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有老师和学生,有男生和女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
谈话:老师和学生是这些人的身份,男生、女生是这些人的性别。看书、下棋、做游戏是他们参与的活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分类,明确标准。
引导:(根据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引导)小朋友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有的想知道老师人数多还是学生人数多,老师有多少人、学生有多少人,还有的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做游戏的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等。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要弄清这里每种人有多少。要知道各有多少人,首先得把童心园里的这些人分分类,才能整理出来。那你想把这些人怎样分类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每次分成几部分的标准要一致)
现在明白可以怎样分类、分成几类吗?
小结:这里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种可以按他们的身份进行分类,分成老师和学生两类;一种按参与的活动分类,分成看书、下棋、做游戏三类;还可以按男女性别分类,分成两类。
可以用一个图形或者符号(○、□、△、√……)表示一个人。
想好了吗?请完成学习单上第一题,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再和小组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
谈话:根据不同的分类收集人数,就是: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谈话:我们在数据整理时,怎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可以在图上做一个标记,在表格中做一个标记。)
展示学生作品并分享,问:收集数据时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或需要特别注意的?
小结:收集数据时,要有序地整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能解决一开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了吗?
提问:为什么对同样的人进行分类整理,分类结果却不一样?
小结: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所以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为什么分类结果的总数都是15人呢?(因为都是同样的人)
小结:通过计算总数的方法可以检验数据收集是否正确。
师:分类整理数据有什么好处?
小结: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图中有哪些,各有多少,方便比较,也就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5、回顾反思分类整理的过程。
师:回顾刚才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通过提出问题,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收集数据,最后快速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数据的收集与分类整理。(板书:数据的收集与分类整理)
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出示积木图,可以怎样分类?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二题,展示学生作品后,交流从分类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知道邮票吗?听一听邮票的故事。问:可以怎样分类整理这些邮票?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师:其实,数据的收集与分类整理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就已经和它见过面了,物体的图形分类,动物飞行方式的分类,以及对词语含义的分类。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